中科大家长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论坛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211|回复: 5

走下神坛的《新概念英语》

[复制链接]
秋枫 发表于 2011-3-29 14: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走下神坛的《新概念英语》

(本博客荣登新浪博客首页、教育博客同时推荐)



     佛教里有一个词,叫“所知障”,意思是人们太过于熟悉了一件事情,就再也不去思考这件事情的真相了,结果就永远也难以知道这件事情真正的真相,使得认识这件事情的真相反而成了一件极困难的事。英语究竟该怎么去学,就是这样的一件事情,正因为大家都在学英语,都在不假思索地按照学校布置的方式去学英语,都在按照越来越流行的教材去学英语,反而学英语的觉醒者极难找到。《新概念英语》,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流行了多年的并一统天下的巨无霸型的英语教材。我敢说,中国人近百年来花时间最多去读的书有两本:一本是《毛泽东选集》,另一本就是著名的《新概念英语》。这两本书一本是中国人写的,一本是外国人写的,一本是改革开放前最常读的,一本是改革开放后最常读的,这两本书绝对代表了中国从封闭到开放的过程。

几十年来,由于中国的学英语人对《新概念英语》太熟悉和对它太顶礼膜拜了,反而产生了“所知障”,导致没人敢评价这套教材的优劣,甚至无人能觉悟出这套教材的优劣。其实英语是一个汪洋大海,任何一种英语教材都不足以包罗万象地包括全部英语的内容,不同的作者会站在不同的视点上以不同的感觉来写一本英语教材,而学习者则应该在各种教材之间取长补短、各取所需。若对一本教材几十年过于顶礼膜拜而对其优缺点视而不见,则必然带来认识和行动上的偏差和误区,影响我们的正常进步。下面我就结合自己多年的学习体会对在中国流行了几十年的并一直处于神坛位置上的《新概念英语》阐述一些它的不足之处,供大家参考,为中国的英语教学界早日走进百花齐放的时代做一点努力。请大家不要以为我不喜欢这套教材,请大家不要以为我不熟悉这套教材,我对这套教材曾倒背如流,它给我学英语带来过很大的好处,是我的英语“老师”,我至今珍藏着恐怕是中国最古老的《新概念英语》教材,上面密密麻麻地写满了我的学习笔记,但在20多年后的今天,望着我这套古老的《新概念英语》和学生们书包里印刷变化很大但内容却几乎没什么变化的最新版本的《新概念英语》,我确实觉得中国的英语教学有停止不前的感觉了,让我们呼唤进步,发现不足吧!

       首先,新概念英语已的确是一部“老”概念英语了。不仅其中的单词有的已不在使用或不常用,其中的国家的名称很多都不存在了(比如苏联)。英语是一种世界通用的语言,也正因为如此,它是一种快速流动变化的语言,用英国人自己的话说,他们的英语每一代人都不一样(British English language changes by a generation)。二战后随着美国的强大和高速发展,美国英语的变化速度就更快,平均每十年就可看出大变化(American English language changes by a decade),很多老的词语已不再用,而新的词语诞生了。二战结束后,英国人亚力山大要写一本给德国人学英语的教材,由于他感叹英语词汇的变化之快,便搜集了当时最时兴的语言和词汇编写了这本英语教材,并给他的书取了名字《新概念英语》,意思是说,这本书里的词汇都是最新的词汇,都是最新的概念。然而这本教材问世后,英语世界的变化之快是《新概念》作者本人也始料未及的,特别是冷战之后,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互联网的普及使英语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大变化。这种变化使新概念英语很快又成了旧概念英语,成了一本“老概念”英语了,就连《新概念英语》的作者本人都表达过一定要更新《新概念英语》。但是,〈新概念英语〉的更新却特别难,尤其是在中国就更难,这是因为多年来中国的英语老师们和无数的英语培训机构已花了很大精力来熟悉这套教材,并已太熟悉和习惯这套教材了,他们会极力依赖这套教材,改变了他们会跟不上,会不适应,会觉得不安全。

     第二,新概念英语仅是提供了“英语”,却没有指导“怎样学英语”,是只有一条腿的英语。请大家想一想,中国人现在缺英语吗?一点都不缺,不仅不缺,甚至已经达到了泛滥的程度,书店里的黄金位置全被英语书抢走了,以至于中国的每个书店都几乎成了半个英语书店。可为什么有这么多的英语书大家还是学不会英语?答案是中国人缺“怎样学英语”的书,没有了“怎样学英语”而只有“英语”,就好像只有饭菜而没有筷子,怎么吃进去呢?因此浩如烟海的英语书其实都是吃不进去的山珍海味,白闲着,干看着。其中也包括《新概念英语》。什么叫“怎样学英语”的书呢,具体地说就是指导人们如何学会英语“基本功”的书,指导学会发音、语法、语音认字、语言风格等重要语言基础能力和认识的书,有了这些基础能力和认识,中国人才能吃进和消化浩如烟海的英语教材,才能消化吸收英语,才能学会英语。而关于这类急待提高的英语基础能力的教材,别说是没有,连基础理论还尚为空白。中国人学英语的理想教材,不仅应该包括“英语”,更应该包括“怎样学英语”,按照这个标准,中国尚没有一本理想的英语教材,应该早日填补这个空白。

       第三,新概念英语里面的语言文化距离中国人十万八千里,这是最要命的。学一样和自己八竿子打不着的东西,怎么可能引起自己的兴趣?语言说到底是生活的一部分,是生活的需要,中国人也是为了生存的实用性才学习英语,脱离了生活是难以学会语言的。旅游区的小商小贩们为什么人人都能学会一点基本的英语,因为他所学的英语是接近他们生活的最实用的英语,是他们最感兴趣的英语,感兴趣就会喜爱,就会有动力学好它。而新概念英语里所讲的人和事都好像和中国人的生活毫无关系,叫人怎么学下去?怎么会卖力气地死记硬背那些和自己无关的东西,这虽然是个心理感觉问题,但也是个大问题,是关系到成败的大问题。中国人学新概念英语最困难最枯燥的就是第三册,一般人学到第三册也就停止不前了,能学下去者绝对都是些咬牙切齿的有毅力者。因为第三册的文章开始复杂,开始进入文化生活,而第三册的内容离中国人的生活实在是太远了,无论人名、地名、事物名都是陌生的,文化背景更陌生,就像里面的一篇文章所讲的那样,在一个国家好笑的事情拿到另一个国家有可能不好笑。《新概念英语》是二战之后英国人写给德国人看的英语教材,由于英国和德国都在欧洲,两国是文化上的近邻,因此德国人对《新概念英语》里的文章内容都很熟悉,因此这套教材在德国很成功。而中国人看《新概念英语》,则完全不熟悉里面的场景内容,笑不起来,也不好玩,特别是看《新概念英语》第三册时,其中的内容不仅不熟悉,而且基本全部陌生,这给学习和讲解带来了极大的困难,极大地影响了学习的兴趣和效果,使《新概念英语》成了人人知道、人人在吃、可人人吃不下、消化不下的一道菜。中国人学英语,需要有一套专门为中国人写的、与中国的文化环境有亲近感的英语教材,这在目前是个急需填补的空白。

       第四,新概念英语的编写气氛太沉重。说实话,我本人不太喜欢英国文化那种深沉厚重的严肃风格,中国人学英语本来就不是件轻松容易的事,因此中国人的英语教材,应该尽量增加轻松的成分,淡化严肃的部分,应该是流行的“轻音乐”,可看《新概念英语》时总有一种沉甸甸的“严肃音乐”的感觉,就像看到了头戴高高礼帽、身穿黑色长衣、手拄文明棍的绅士,有想轻松又不敢轻松,想幽默又幽默不起来的感觉,不像美国的英语教材那么生动随和和平易近人,若新概念英语可以多一点美国式的轻松,则肯定会比现在更成功。

       尽管我对新概念英语挑出了以上几大缺点,但如果让我把中国的英语教材排个序,我还是要把新概念英语排第一,因为它是不理想中的最理想的,不能更新内容和文化离我们太远不怪外国人,而要怪我们自己,谁让我们硬是习惯了老教材而不准人家更新?谁让我们开发不出贴近自己生活的教材,我们总不能逼迫亚力山大在中国住上十年再写一本中国版的《新新概念英语》吧。《新概念英语》在中国人学英语的历史上立下了汗马功劳,当时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英语学习资料很有限甚至奇缺,这给《新概念英语》的流行创造了历史条件。而在中国已经加入WTO的今天,在历史环境已经发生巨大变化的今天,在互联网上的英语信息已经唾手可得甚至大量涌入的今天,在外国人已经随时随地出现在我们的身边甚至和我们一起在超市里排队买东西的今天,我们今天所需要的英语教材是应该更进步了,那种一本教材一统天下的时代是应该过去了,各种理念更先进、教法更科学、内容更亲切的“现代版”的英语教材是应该呼之欲出了。祝愿中国的英语教学早日走入百花齐放、与时俱进的新时代。
xahxah2004 发表于 2011-3-29 15:08:17 | 显示全部楼层
路过~~~~~~~~
ChingWang 发表于 2011-3-29 22:13:06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飘雪无边 发表于 2011-3-29 22:16:51 | 显示全部楼层
但新概念英语里的文章,篇篇都是精典之作啊。。。。
透望远尘 发表于 2011-4-5 16:42:20 | 显示全部楼层
但新概念英语里的文章,篇篇都是精典之作啊。。。。
飘雪无边 发表于 2011-3-29 22:16

HRB09 发表于 2011-4-5 22:28:50 | 显示全部楼层
咱们国家应该给作者发奖:创造了无数的就业岗位,养活了一大批以新概念为生的人。
最早引进的书是三块五一套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论坛

本版积分规则

渝ICP备19009968号|公安备案号50010502000023|手机版|中科大家长网

GMT+8, 2024-11-25 09:44 , Processed in 0.150213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