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大家长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论坛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995|回复: 2

专业设置与学生就业率挂钩 高校会越来越功利化吗

[复制链接]
秋枫 发表于 2011-12-6 17:38: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专业设置与学生就业率挂钩 高校会越来越功利化吗

2011年12月06日08时43分   来源: 人民日报  


  近日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做好201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提出对就业率连续两年低于60%的专业,调减招生计划直至停招。

  就业率与专业命运挂钩,并不是个新话题,教育部此前也有类似要求。上述通知的下发,再次引发人们热议。赞成者说,有些华而不实的“误人子弟”专业,早该清退;反对者则质疑,过度强化大学的人才技能培训这一功能,势必将大学功利化。

  在此背景下,近日,由南开大学承担的、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攻关项目《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研究》结果公布。课题组用比较翔实的调查数据揭示出大学生就业与大学教育关系,认为:大学不是职业学校,不能唯就业论,但是在学生就业方面也应有所作为。

  一问:这是唯就业论吗?

  编辑:近日教育部下发通知,提出对就业率连续两年低于60%的专业,调减招生计划直至停招。这会不会导致纯粹以就业率决定专业生死?对于定位不同的学校、专业是否应该区别对待?

  记者: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与专业设置和调整相挂钩,并不是一个新鲜提法。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曾在不同场合发表过类似观点:“对就业状况不佳的专业,要切实采取有力措施予以调整。”

  天津大学招办主任李振宇认为,高校的专业设置应根据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自身学科发展的需要进行主动调整,而不是以就业率为标准进行被动调整。政策应该对综合类院校、专业院校、高职院校等进行细分。以职业技术教育为主的高校,应该面向社会需求,紧紧抓住对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对于就业率的考核可以防止学校盲目扩大办学规模,同时结合用人单位需求灵活进行专业培养方向的调整。

  熊丙奇:将就业率与高校专业“生死”挂钩的做法,值得商榷。首先,如果过分强调初次就业率,大学必然狠抓毕业生就业,甚至不惜将毕业这一年变为就业年,不安排任何课程,让学生去实习或找工作,大学教育将严重缩水。

  其次,不同大学有不同的办学定位,985高校、211高校这类院校,应该实施精英教育,以能力为导向培养学生,职业教育学校则以就业为导向。如果都用就业率评价大学办学,无疑将把所有学校都变为职业培训所。而且,随着跨专业就业增多,就业率的高低其实很难与专业的好坏画等号。

  再次,大学的基础学科、专业,不能仅因社会需求,而决定是否举办,反之,在社会需求不足、基础学科不受学生欢迎的情况下,政府应该加大扶持力度,通过特殊政策,保障这些学科的发展。以就业率定专业“生死”,不但让某些基础学科岌岌可危,还将使学校在追逐社会热门中迷失办学方向。


二问:就业该由谁负责?

  记者:现在的毕业生都面临很大的就业压力。能否成功就业,个人能力很重要,但是也受大环境影响。除了个人努力,还有哪些主体该对大学生就业负起责任?

  闫广芬:就业难或就业危机的出现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解决就业问题,牵涉到多个责任主体,如个人、大学、用人单位、政府、家庭等。

  南开大学承担了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攻关项目《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研究》,调查问卷发放学校涵盖了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涉及985、211和一般普通高校共120所,选取6000名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共有99所高校的5201名学生回复了有效问卷。

  调查发现,50.5%的大学生认为就业应由个人负责,其他选项由高到低依次排序为:国家(26.3%)、学校(10.5%)、其他(12.6%)。可见,一半的学生在就业压力面前,不再怨天尤人,而是把责任归于自己,认为个人能力是就业的主要影响因素。应该承认,学生在就业认识上所表现出的这种主体性,不仅是就业所急需,而且是学生全面发展的最根本的特征。

  大学在学生就业方面如何作为?我认为这需要大学处理好两大关系:一是理顺与政府、用人单位的关系;二是改革自身的教育模式,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同时,用人单位不单是人才的消费者,也是人才的培养者。用人单位的责任在于为大学发展提供支持,将人才的需求反馈给教育决策部门,并为大学生提供实习机会。

  至于政府,能否通过调整专业,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显然,问题并不如此简单。政府要赋权于大学,还需充分利用其拥有的权力与调动资源、整合信息的能力,为大学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与环境,给大学以政策和财政支持并适度引导,而不是主导或控制大学的发展。

  就业困难既是当前遇到的问题,也是理顺大学、用人单位与政府之间关系的机遇。把握住这种机遇,将会在三者之间出现一种新型关系,而这种关系对任何一个主体都将产生积极影响。

  三问:高校会变技校吗?

  记者:毕业生就业压力要求学校更加注重专业技能培养;但另一方面,高校应该是思想的殿堂,不能仅仅停留在实用层面。那么,在实际操作层面,比如课程设置,培养方式等,两种目标会面临一定的冲突。请问,这个矛盾应该怎么解决?

  杨克欣:要解决这一矛盾,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大学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

  必须明确大学不是职业学校,更不是职业培训机构或专门人才培养机构。但这并不意味着大学在学生就业方面无所作为。相反,大学需要调整发展思路。为社会也为大学本身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

  首先,大学应实施人文素质教育,教给学生广泛适用的技术、宽广的志趣视野,这些对任何职业都有持久价值;其次,大学应培养专业智慧。专业智慧训练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再次,大学还应帮助学生获得实践性知识和批判性知识;最后,大学还应教给学生一种全新的学习精神——获取知识的持续兴趣和持续学习的意愿、方法。

  对大学教育目的认知,不同类型、层次学校的学生选择基本一致,依次排序为“全面提升学生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34.7%),“为社会服务、促进社会发展”(23.4%),“以学生就业为目的”(15.5%),“专业知识学习”(14.2%),“满足人的内在精神需求”(9.9%),未作答(1.5%),“其他”(0.7%)。尽管在社会转型背景下,大学充满着不确定的、不尽如人意的诸多变化,但学生对大学教育目的的认知还是清晰而坚定的。

  我认为“育人”仍是大学的灵魂。当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或许把在学校中所学知识统统忘掉,但剩下的却是应对未来一切变化的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能力,激发学生主体性是解决就业的前提和关键。
(对话人:编辑 黄碧梅 记者 陈杰 赵婀娜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熊丙奇 南开大学高教研究所教授 闫广芬 南开大学党委副书记兼副校长 杨克欣)
大裤子 发表于 2011-12-6 19:17:40 | 显示全部楼层
教育部的诸多“创新”,只有更差,没有最差
当年的老大理工出身,拒绝普通,发射了各种“洲际导弹”;如今哲学袁老师当家,非常文艺,时有举动吸引熊丙奇同志点评。如此而已
 楼主| 秋枫 发表于 2011-12-6 19:27:06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还是官本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论坛

本版积分规则

渝ICP备19009968号|公安备案号50010502000023|手机版|中科大家长网

GMT+8, 2024-11-25 00:08 , Processed in 0.139324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