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小芳 于 2020-7-19 17:24 编辑
村落里的望族 小芳 这是近两年时间里第四次带淙到王渔洋纪念馆参观,每次都有不同的收获! 受疫情影响,景点人极少,前几周去了一趟齐博物馆,四层楼的展厅,只有我们一家三口。大山同学爱上了这种旅游,再三说这比去公园安全多啦。果不出所料,这次,整个景区游客不足10人。 王渔洋纪念馆包括王渔洋故居、四世宫保坊、忠勤祠等部分,占地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600平方米。2015年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区"。"忠勤祠"原是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为纪念王渔洋的高祖王重光而建,已有400余年的历史。整组建筑系砖木结构,分东西主跨两院,保持了典型的明代建筑风格。王氏后裔,将其视为家祠。 “忠勤祠”在新城镇新立村的村落里,很难想像几百年前,这个想当年的“齐鲁望族”是如何的“繁华”。 王渔洋,原名王士禛,别号渔洋山人,山东新城县人,清初著名诗人,累官至刑部尚书。他在公务之余致力于诗文著述,主持诗坛50年之久,康熙帝曾征其诗三百首定为《御览集》,其诗、文、词共数十种560多卷。“一代正宗”是乾隆皇帝与沈德潜谈论清朝以降神韵、格调、性灵诸说后对王渔洋作出的评价。 据考证,新城王氏家族自明嘉靖辛丑(1541年)至清道光丙申(1836年)295年间,共出进士30人,举人52人,出仕者113人,诸生896人,其中王象乾、王象晋、王象春、王士禄、王士禛最为杰出,是彪炳史册的桓台历史文化名人。新城王氏家族依靠科举,在明清两朝成为显赫的科举望族,素有江北青箱的美誉。王氏家族中仕宦众多,故有“王半朝”之称。 新城王氏家族虽出仕为官者甚众却无一出现“腐败问题”,创造了历300年长盛不衰的传奇,在全国也实属罕见。万历皇帝加封为“四世宫保”,建“四世宫保”牌坊,康熙皇帝御书“清慎勤”给予嘉许和勉励,都是对王氏家族的肯定。 新城王氏家规自四世祖王重光首立“道义读书”家训,后世不断传承和发展,形成了系统完善、独具特色的家规体系,涵盖了修身养性、读书立世、从政为官、持家经营、闺门训诫等多个方面。家训的根源是“道义”和“读书”,其核心可概括为“忠勤报国,洁己爱民”,集大成者则是八世祖王渔洋的著作《手镜》。 用通俗的语言给淙讲“孝于亲则子孙孝,钦于人则众人钦”“为子孙作富贵计者,十败其九;为众人作善方便者,其后受惠”“内睦者,家道昌;外睦者,人事济”等王氏家训,淙听得津津有味,我说:“让爸爸回家也写写家训,你和姐姐都遵守,一代一代传承,做更优秀的人!”淙说:“等回家后,我帮爸爸写!”哎!我想,只要你不过分调皮就好了。 看到“王渔洋七岁入乡塾,始学《诗经》,8岁能诗,15岁刊行诗集《落笺堂初稿》,25岁殿试二甲三十六名”时,淙说:“我现在五岁多,我开始学《诗经》吧,等到7岁就能作诗了!”不得不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也庆幸来得早,要是她8岁再来,岂不是耽误了? “忠勤祠”里的石碑石刻300余块,为历代书法名家名作,可惜淙宝尚不能识“宝”,每次走马观花看时,她都会说“这些字,快赶上姐姐写得好了!”在她眼里,姐姐自然什么都是最好的,姐姐的字当然比有天下第一行书之誉的王羲之写的要好。 每次旅行,大山同学身兼数职,司机、管家、摄影师、背包仔外,还兼着“导游”,他尽其所能细细地给淙讲那些人物、背景、故事,把胸中那点滴“墨”悉数全倒出来,让淙听得津津有味。我慢慢也学能“帮忙”了,在他讲的时候,我火速看“下一章节”,为了讲得更精彩,还得不时用手机查一下资料作为补充,这样也能穿插讲一段,好给大山“备课”时间。大山同学总是感慨,作为父母,天文、地理、历史、风景懂得都太少,否则,孩子更容易成大器。 不得不说,这真是一个“拼爹的时代”,拼得就是爹的知识储备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