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班回家路上行人川流不息,车与人混杂在十字路口等待绿灯通行。人声、车声鼎沸的马路上,一位女士尖利的声音传进我的耳朵:“看看你这次跳舞,又是被老师点名批评了。已经不是第一次了,每次被老师批评你不觉得难为情吗......”循声我看到的是一位骑电动车带孩子的妈妈,她的后座上是一位约十岁左右的小姑娘。妈妈喋喋不休地数落,小姑娘却是一言未发、置若罔闻。60秒的红灯结束,但妈妈的数落并没有因为绿灯的通行而结束。预估计,这数落会一直延续到家为止。骑车而行,这一路下来,妈妈的情绪得到了宣泄,但对孩子的教育有无效果实在是有待商榷。 朋友的侄女,是一位六岁孩子的妈妈。在她朋友圈里,看到一张她单膝半跪着同邻家孩子窃窃私语的照片。我非常诧异她的动作为何是单膝半跪?她的姑姑的一番解释让我茅塞顿开,和孩子交流时四目相对是直达心灵最好的方式。这位妈妈的孩子虽然才六岁,但却是一位彬彬有礼但不失活泼可爱的小帅哥。活泼可爱是六岁年龄应有的常态,但彬彬有礼却是良好教养的佐证。 我在想,假如前面那位妈妈能像朋友的侄女那样,试着找一个合适的场所,换一个说法是不是教育效果更为明显呢?假如妈妈一直忍着不说,等回到家和女儿手拉手、面对面坐下来,用和悦的语气问问女儿对跳舞的感受?问问女儿在学习跳舞过程中是否遇到了困难?和女儿一起讨论一下遇到问题我们该如何处理?如此这般语重心长地交流是不是更好些呢?是不是这样更能帮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加以修正呢?而且同孩子面对面交流还有一个更大的好处,就是能看到孩子的表情,能从孩子的眼神中看到孩子对待事件的情绪,能及时了解孩子的心理动态。既然跟孩子有话说,我们何不让说有效果、有反馈、有改进呢;否则不如不说。一味的唠叨,唯一的结局就是宣泄了家长的情绪,对孩子教育起不到任何的作用。只有心与心的交流才能是最好的交流。 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为了孩子家长们是不遗余力地为孩子提供着各式的教育,孩子也就被爸妈的指挥棒指挥的团团转。其实,无论家长让孩子学些什么,初衷都是希望孩子能从中受到裨益。既然是让孩子有所裨益的事情,我们就不能违背孩子成长的规律,就要避免不由自主地把父母的意志强加给孩子。让孩子按照父母的意愿成长,其结果势必会与愿望背道而驰。前面提到的那位小姑娘,我想在妈妈唠叨声中是痛恨去上舞蹈课的;因为在那里一连串的批评让她的自尊倍受伤害,她得不到自我的认可,得不到成长的快乐,她又怎能爱上舞蹈课?妈妈对孩子成长的焦虑溢于言表,做为母亲都不能用愉悦去认可孩子的成长,让孩子怎么不茫然?我个人认为让孩子从学习中体味到快乐才是教育的初衷,假如让孩子背负着包袱去学,学什么都不可能有起色,有成果。况且还是违背了孩子的心意的培优,更有必要杜绝。因为长此以往还很有可能让孩子染上厌学的情结,到那时候就真的得不偿失了。 唤醒孩子,并激发孩子的潜能是教育最好的蓝本。给孩子成长空间让他自觉自愿地去学习,去不断完善自我,丰富自我。孩子拥有了快乐的童年,也就会拥有了快乐的人生观。即使是说教,但让孩子感受到的是教诲,这样的说教才更易于让孩子接受。试想人与人间的交流何尝不都是如此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