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8月04日
【合肥晚报】用“两弹一星”精神 推动量子科学发展——本报专访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主任郭光灿
郭光灿接受本报记者采访
“您近日来信及所附材料都收到,我很同意您说的我国应统一组织全国力量攻克量子信息系统的技术问题。”1998年3月20日,钱学森给郭光灿复信中如此说道。近日,记者来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采访了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主任郭光灿。他表示,来自钱学森的这封回信,一直激励他在量子科技领域深耕,不断取得新的突破。 “钱老回这封信的时候已经瘫痪在轮椅上” 今年上半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郭光灿院士团队李传锋、周宗权研究组提出并实验实现“无噪声光子回波”,首次观察到单光子的光子回波并实现高保真度的固态量子存储。 如今,郭光灿和他的团队成果累累,名满全国。时光回到20年前,那时郭光灿还是一个新兴领域的探索者。 20世纪90年代,当量子信息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在国际学术界悄然萌芽时,郭光灿就敏锐地意识到,这是极富有生命力的崭新发展方向。当时这个新领域尚未受到关注,他果断地选择“量子编码”作为切入点开展基础研究。到了1998年,郭光灿想通过“量子通讯和量子计算”香山科学会议,为量子科学研究注入更多动力。 “香山科学会议可以说是我们国家科技部主持的一个针对基础前沿的国内最高论坛,让国内学者了解最新动态。”为了让会议起到最大的影响力,郭光灿抱着试一试的想法,给钱学森写了一封信。他在信中提出,中国应以搞“两弹一星”的精神来推动量子信息的发展,并请钱老出任量子信息香山科学会议的主席。 “当时年轻,冒冒失失地就给钱老写信。其实我那时候对他不了解,只知道他是学校力学系的主任,不是很熟,没想到钱老忍着病痛,认认真真地写了回信。”回忆起往事,如今即将进入耄耋之年的郭光灿仍然十分感动。 “然后我也没想到,过不了几天,他果然来回信。他说我很同意你的看法,要组织国内的力量来搞新的领域。”每提及此处,郭光灿仍激动不已。 “得知钱老回这封信的时候已经瘫痪在轮椅上,我非常内疚,不知道那时候他已经生病了。”郭光灿回忆,当时,除了信件之外,他还给钱老寄了量子信息发展的资料。后来听说钱老虽然没有出席会议,他却让国防科技大学调研了量子计算机发展状况,估计这与自己向钱老介绍了量子计算发展情况有关。 在老一辈科学家的支持下,那一次香山科学会议成功举办,郭光灿也通过主题报告,让更多人知道了量子信息这个领域。 培养具有开拓创新能力的科研队伍发展量子科学 “从那一次开始,我就坚定必须发挥我们国家的制度优势来发展量子科学。体制的优势就是组织国内最优秀人员。”郭光灿曾在很多场合中提到。“但我也认同钱老所说的,现在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时代不同了,照搬老一套方法是行不通的。” 无论如何,钱学森的这封信给了郭光灿很大的鼓舞,也带给他更充足的动力。 自给钱学森写信那年起,郭光灿就一直在申请国家“973”项目。他认为,“973”瞄准的是“国家重大需求的基础研究”,而将来量子信息、量子密码都是国家需要的,应该得到资助。 量子计算研究还讲求“团队战斗”。2001年,在第四次申请之后,郭光灿代表团队拿到了中国量子信息领域的第一个“973”项目。他把国内“想要做的、有可能做的”主要队伍都拢了起来。1个“973”项目,8个课题,十几个单位,50多位研究人员,包含中科大、清华、北大、中科院物理所等,正筹建的、原没有的,他全都拉进队伍。5年后项目结题时,不仅取得一批研究进展,更在国内建立了若干科研阵地,尤其是培养了一支具有开拓创新能力的科研队伍。 从无到有,如今这支队伍成为中国量子信息科研力量的一支重要班底。 传承老一辈科学家的嘱托,在本国土壤培养量子科技人才 要想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就必须要在本国土壤接续不断地培养人才。这些年,郭光灿一直把培养本土量子科技人才作为己任,将传承科学精神作为一生的坚守。 “我已经到了80岁,很快要退到后面去了。目前团队的发展让我非常放心,一层一层的人才,前赴后继,让后续的科研有了人才保障。”提到人才培养,郭光灿十分欣慰。“我很高兴的是,这些年营造了培养年轻人才的土壤,让他们可以茁壮成长。” “大树底下好乘凉,大树底下不长草。”这是郭光灿常挂在嘴边的话,以此激励和告诫他的学生。“更重要的是,我们要保住现在这种科学氛围。我们不要吹牛,不要浮躁,踏踏实实做。谁都不允许弄虚作假。” 他对记者说,如果太依赖大树,后辈们会偷懒,永远不能独立成长。“我不会让他们依赖,或者完全依赖我,我要让他们开展自己独立的研究,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实事求是搞科研。” 近日,在第五届“强网杯”全国网络安全挑战赛强网读书节系列活动中,本源量子向网络安全科技馆捐赠了这份手稿复印件一份。“捐赠该书信手稿(复印件)旨在传承科学精神,勉励新一代学生、科技工作者勤奋学习,增强其探索兴趣,努力钻研,为国家网络安全建设构筑力量,共建安全强国。”本源量子首席科学家郭国平按照他的老师郭光灿的期望,努力让这份手稿可以持续发挥光和热。 “这是老一辈科学家的重要嘱托。”郭光灿表示,将找一个适当的时机捐赠给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史馆,让更多的年轻人受到老一辈科学家的精神鼓舞,使更多优秀的人才积极投身于科学技术事业。
《合肥晚报》(2021年8月4日A8版)
[img][/im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