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大家长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论坛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981|回复: 2

[转帖] 谣言与真相——纪念与重新认识郭沫若

[复制链接]
江上渔夫 发表于 2018-9-3 14:23: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事关我科奠基者,转帖与诸位科学家分享。
      文章要旨是破除五大谣言:
      谣言一:郭沫若在十七年期间是表里不一、逢场作戏的两面人。
      谣言二:郭沫若是跪舔权力却不受待见的可怜文人。
      谣言三:郭沫若两性关系混乱,对于立忱始乱终弃。
      谣言四:《李白与杜甫》扬李抑杜,是为了逢迎毛泽东。
      谣言五:因为郭沫若的批评,沈从文中途折戟,从文坛消失。
      原文总结部分写的很好:
      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的谣言?有四个方面的背景。
      第一,在1978年后,我们进入一个后革命年代,在学术界,在文坛和学术圈当权的是复出者和海外学者。海外学者的影响特别大,他们的观点是我们进行评判人物和作品的主要标准,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风靡一时。另外一批就是复出者,50-70年代被压抑的那帮人复出了。这两种势力结合起来,对于作为马克思主义者的郭沫若等人,自然要重新评价了。
      第二,研究范式转移了。1978年之前我们评价一个人物或事件,会以他对革命进程的推动为评判标准。1978年过后,则以是否有利于中国进入西方社会为评判标准。人们觉得50-70年代的那段实验是走错路了,我们理解不了那段时间做出重要贡献的郭沫若的成就。
      第三,我们对学术的看法不一样了,现在强调的是学术的自由与尊严,强调的是学术的独立。陈寅恪给王国维写的纪念碑,我们反复宣扬,要求为学术而学术。郭沫若强调的是为革命而学术,所以人们会觉得郭沫若做的是假学术、伪学术。
      第四,我们对文学的看法也不一样了。今天看文学,我们评判文学是文学性是审美,是它反映个体心灵的深度和文学技巧的圆润作为我们评价一个文学作品的标准。但是在郭沫若那个时代,我们评价文学作品的标准是是否为革命,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按照今天的标准,我们自然理解不了郭沫若,我们会觉得郭沫若为革命而创作的学术,为革命而写作的文学作品,都是攀权附势,都是迎合毛泽东,我们理解不了他们心中的革命事业,这是我们主要的背景。
      我们辟谣的意义何在?是为了在有一些真凭实据的基础上,重新研究那个时代的文学和历史。同时,我觉得在当下这个时代,需要迫使我们严肃地去思考20世纪中国革命的经验,社会主义的经验。我们不能把那段过往从历史上抹去,我觉得还是应该认真地、严肃地去思考它的经验教训,而不是妖魔化。
      经过了这么多年,我们的知识分子应该从80年代的那种被全球化拥抱的热情当中摆脱出来,重新定位我们知识分子跟政治的关系,跟媒体的关系,跟政权的关系,跟民众的关系。现在的知识分子,我觉得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我们总是把自己摘出来,跟什么都没有关系,对什么都冷嘲热讽,而郭沫若不是这样的。我觉得我们应该重新思考一下这些问题。而郭沫若可以作为我们思考这些问题的一个重要的借鉴和资源。
      原文链接:https://user.guancha.cn/main/content?id=36609&s=syfwjxbt

评分

2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杰杰 发表于 2018-9-3 15:41:12 | 显示全部楼层
记住他的贡献,宽容他的失误,人无完人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江上渔夫 发表于 2018-9-4 08:00:04 | 显示全部楼层
16杰杰 发表于 2018-9-3 15:41
记住他的贡献,宽容他的失误,人无完人

清者自清浊者自浊这类表述,往往都是安慰话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论坛

本版积分规则

渝ICP备19009968号|公安备案号50010502000023|手机版|中科大家长网

GMT+8, 2024-11-24 03:07 , Processed in 0.161091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