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大家长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论坛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327|回复: 2

[转帖] 关于学习 你不可不知的两个真相

[复制链接]
无止境 发表于 2017-6-19 11:06: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转帖者按语:
       每个人都贪图用最短的时间,最少的阅读量,去 “掌握” 最多最新最全面的知识,这是不可能的。任何一本书、一篇文章、一份文献都是大多数继承前人的成果,自己有一点点创新就不错了,所以阅读时要有耐心,能从每篇文章汲取一点点营养就可以了,日积月累,自己就可以创新,成为大家了。

       刷认知,是当下的流行词。
  互联网时代,每一个行业的认知都在迅速迭代,跨界也越来越普遍。无论你是主动或者被动,通过学习进行认知升级,几乎成为了每个人的必修课。
  然而时间长了,你会不会觉得很多文章中的知识点看起来都似曾相识?并且衍生出 “这些知识点我都会了” 的错觉?相信我,你并不孤单。
  那天在我组建的新生大学成长群里,很多人提到这种感觉,抱怨现在很多公号的文章,内容都差不多,不值得一看,有位同学形容这种感觉为:知识 “同质感”。
  进一步分析,之所以会有所谓的知识 “同质感”,是因为追求知识 “新鲜感”,即,希望每篇文章都彻底颠覆以前的认知,带来震撼、闻所未闻的感觉。
  想法好是好,我也希望每次阅读都能让我 “哇……” 地张大嘴巴,但稍微不客气地说,这是什么?
  这是贪。贪图用最短的时间,最少的阅读量,去 “掌握” 最多最新最全面的知识。
  人类祖先通过不断重复 “继承大部分 → 创新一点点” 的过程,推动文明寸步发展。
  这个过程是无数人累加迭代挣扎努力的结果。想想我们读书的过程就知道了,前人探索出来的知识存量全部打包继承,最终才有可能在这个基础上,再推动一点点创新,谈何容易?
  同时这也决定了,历史上从未出现的知识、观点非常稀有,大部分时候只是不同知识点的组合、转换,以及从不同层面的诠释和演绎。
  回到阅读学习上,我们看到的文章,实际上是作者的认知呈现。
  而作者自身的认知升级同样需要不断学习实践、小步迭代,这个过程也需要相对漫长的积累,而且思维的升级往往不是线性的,常常呈现指数型变化,即我们常说的 “顿悟”、“醒觉”。
  因此纵向上来看,如果你只关注一个作者的文章,哪怕是大师级人物,最可能出现的感受是刚开始很新鲜震撼,慢慢觉得相似的观点反复说(以为是 “同质感”,作者黔驴技穷),但一段时间突然又冒出一些很震撼的观点。
  但实际上,大家在阅读时都是博采众长,这又牵扯到一个横向比较的问题,假设十个作者都对同一个观点发表自己的见解,看了其中一个,再看剩下九个的时候,难免就会有 “同质感”。
  更何况,再考虑到这十个作者,水平境界高低不同,看了 “高” 的,自然瞧不上 “低” 的。
  所以,产生知识 “同质感” 是学习道路上必然会遇到的事情,没什么稀奇。
  关键的问题是,如此看来,大部分的阅读学习难道就没有意义了吗?
  在我看来,在学习这件事上,“同质” 非但不是坏事,反而是莫大的便利条件。
  我们知道,任何知识、技术,乃至一门手艺的习得,重复练习是必不可少的过程。
  一个外来的观点,要让自己的认知系统了解、熟悉,同样需要不断地重复加强记忆,笑来老师就曾经这样定义过所谓的 “内化”,其实就是 “神经元关联通过重复建成并固化了”。
  因此那些具有 “同质感” 的文章,其实是刷认知的最好工具。它们从不同角度层面来诠释同一个道理,让你既能够全方位辨析一个观点所承载的内涵,又通过重复加强了对于同一个知识点的神经元关联,真正把新认知嵌入你的思维体系。
  这就好比上学的时候,我们学习了一个定律,课上感觉完全懂了,可做习题的时候立马就蒙,只有通过成百上千道题目练习,才能把一条定律真正吃透,上手就来、运用自如。
  很多人之所以不假思索地排斥 “同质感”,实质是在追求表面的 “新鲜感”,而不是内在的“获得感”。
  他们在乎的是这个东西有没有见过,其实并不在乎和自己有没有关系,以及是不是真的掌握了。
  要想评判是不是真的掌握了,其实有两条非常简单的标准:
  1。 你能复述吗?
  一个观点你是不是真的掌握了,最起码的标准就是你能用自己的话讲出来。
  比如 “时间管理” 这个概念,熟悉吧?老套吧?满满的 “同质感” 吧?讲时间管理的文章铺天盖地,可是如果让你自己写出来,你是怎么理解时间的,怎么管理时间的,恐怕很多人会觉得无从下笔。
  因为你看似知道 “时间” 这个词,但是你大脑中根本没有形成关于 “时间” 的认知体系,这样就算不得你真的掌握了 “时间” 这个概念,不然怎么会有那么多人非常爱惜自己的生命,但对自己生命度量衡的 “时间” 却大把大把地浪费?
  2。 你去试着做了吗?
  产生知识 “同质感”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很可能是没有去践行。因为没有践行,所以只能关注到宏观,感觉不到其中的细微差别。
  这就好比坐飞机从一个城市上空俯瞰,会觉得高楼大厦哪哪都差不多。但是只有当你亲自走进这座城市的大街小巷,才会发现原来这里的人更加淳朴,这里家家户户都爱养狗,这里的食物可能更偏辣……
  这些细节的辨识,非得通过躬行践履才能感知。而这些细节的累积,往往决定了人与人之间深度的差距。
  很多人爱用 “感同身受” 这个词来表达理解了、体悟了,但其实经常只是 “感同”了,并没有真正去 “身受”。
  李嘉诚曾说过:
  世界上最浪费时间的事就是给年轻人讲经验,讲一万句不如你自己摔一跤,眼泪教会你做人,后悔帮你成长,疼痛才是最好的老师。人生该走的弯路,其实一米都少不了。
  觉得自己懂了一个道理,问问自己:个中的曲折品尝了吗?该受的委屈受了吗?该掉的坑掉过了吗?
  当然,我并不是说,对待每一篇文章都应该毕恭毕敬、逐字阅读。滥竽充数、无病呻吟的文章的确不少,需要甄别。
  但这之前更普遍、更应该认真审慎对待的问题是,许多人很容易高估自己,存在处处都是知识 “同质感” 的无知骄傲,觉得自己都懂了、都会了,其实是雾里看花、水中望月,到最后无奈地发出 “学了那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的慨叹。
  文章,在于看,更在于做。哪怕你一年只看了一篇文章,但是结结实实按照文章说的去践行了,也比你一年只看 365 篇文章而不去践行管用得多。
  因为在做事的过程中,会真正去思考、去解决问题、去总结规律,你是在真正 “习得” 知识,而不是 “记得” 知识。
  你会突然发现,那些以前让你产生 “同质感” 的知识,其实还是有很多细微的差别,分别从不同角度印证强化了自己的经验。
  《新生大学》一年刊载几百篇高质量的文章,难免会产生所谓的 “同质感”,但其实只要你深入思考,并亲身践行的话,会发现每一篇都是你成功之路上必不可少的阶梯。
       本文来自新浪教育。作者新生大学。

评分

4

查看全部评分

16杰杰 发表于 2017-6-19 21: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读书读好书好读书
16创+苏-飞飞 发表于 2017-6-20 09:44:54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是终身的事,任何时间,任何场合,任何人都有值得学习的内容,想学习,会一直在路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论坛

本版积分规则

渝ICP备19009968号|公安备案号50010502000023|手机版|中科大家长网

GMT+8, 2024-11-24 01:28 , Processed in 0.182630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