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大家长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论坛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688|回复: 8

[原创] 浅谈创造力的解构与建构之一:改良中国传统文化

[复制链接]
晚秋归来 发表于 2012-6-8 16:20: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近日,南科大校长朱清时说:“近30年来,中国的大学没有培养出优秀人才来。现在的大学都是以给学生输送知识为主。其实,真正优秀的人,首先应该有想象力。有想象力,才会创新;其次应该有很强的洞察力,能够发现事物之间的规律;最后应该有很好的记忆力。”
        朱校长的话,虽然很不动听,很不悦耳,但却实实在在、一针见血地揭示出中国教育落后的表象根源,这就是创造力的匮乏,然而,朱校长没有再把这一根源继续向下推延。其实,创造力匮乏背后的原因,才是中国教育整体落后的本质根源。
       说来让人不敢相信,一个拥有五千年发展历史的文明古国,一个曾经拥有四大发明的文明古国,怎会是一个缺乏创造力的民族?黑格尔曾说,中国的五千年没有历史,或者说不称其为历史,因为他认为,没有创造力,就没有历史。海德格尔翻译了一半《道德经》,再也无兴趣翻译下去了。如此种种,到底中国传统文化,存在哪些问题?抑或是西方人的误解,甚至曲解?
       这显然是一个庞大的系统,我想抓住最根源的几点,来分析一下:
      中国文化的秩序理念
       孔子认为,春秋战国时期的“礼崩乐坏”,才是万恶之源。于是,恢复并重新建立一种秩序,克己复礼为仁,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样人心就不会乱了,社会也不会乱了。其实,我觉得老子与孔子实为殊途同归,不同的只是,老子把这种秩序与自然的秩序结合起来。以儒道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最终形成的“天人合一”,绝不是无我自由的状态,而是人道与天道合一,也就是人的秩序和大自然的秩序合而为一。没有自由意志,创造力就失去了本源。
       中国文化的诗意体验
       老子的《道德经》是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写下来的,如果不出关,恐怕老子留给后人的,就没有文字记载。孔子留下的,也只是少得可怜的文字,且以孔子与弟子的对话为主。老子、孔子为何不愿写出来,我曾经百思不得其解,后来我明白了,原因是,中国传统文化语言的特点,是体验式的,是诗意的,而不是逻辑式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都是不直接指明,一步一步的按照逻辑规律推出来的。缺乏逻辑理念和体系,创造力就失去了框架和结构。
       中国文化的功名理念
      “立德 立言 立功”“无为而无不为”“学而优则仕”,这些话语,无不带有功名色彩。中国文化的状态和特征,不是在穷理,也就是形成探究自然,最终是人的本源追溯氛围。真正的创造力,必将阻滞或扼杀在追逐功名的仕途中。
       没有别的意思,不是想斥责中国的传统文化,我知道,我远远还没有这个资格。只是就自己有限的认知,想探个究竟,自己也弄个明白,这就是中国人缺乏创造力,到底有没有、有哪些文化根源。







评分

2

查看全部评分

善静虑 发表于 2012-6-13 08:49:24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建议你读读南怀瑾先生的《论语别裁》、《原本大学微言》等著作。
 楼主| 晚秋归来 发表于 2012-6-13 09:58:02 | 显示全部楼层
善静虑 发表于 2012-6-13 08:49
楼主,建议你读读南怀瑾先生的《论语别裁》、《原本大学微言》等著作。

谢谢!请谈谈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力体现?
lao90286 发表于 2012-6-13 10:13:07 | 显示全部楼层
题目很宏大啊~~
也是科学家 发表于 2012-6-13 10:15:45 | 显示全部楼层
   所谓“创”就是打破常规,所谓“造”就是在打破常规的基础上产生出具有现实意义的东西。创与造两方面必须有机地结合起来。
   培养学生创造的特性和能力,首先要鼓励学生的“创”,如果我们事先已把“创”扼杀在摇篮里,哪里还能有“造”呢?!没有对常规的挑战,就没有创造。创造力是鼓励出来的,是培养出来的,她需要生长环境。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晚秋归来 发表于 2012-6-13 10:17:01 | 显示全部楼层
lao90286 发表于 2012-6-13 10:13
题目很宏大啊~~

主任见笑,一时兴起,有点不着边际,好在都是一家人。
trueturn 发表于 2015-7-10 20:40:5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trueturn 于 2015-7-10 21:21 编辑

孔子和老子虽然有名,但并没有起多大作用吧,真正起作用的是社会制度,而社会制度是统治阶级的一个意志反映。真实的孔子,周游列国如丧家之犬,统治阶级没理会他哦,尊孔反孔在历史上反复上演,孔学只是一个招牌,真正的孔学是什么,没多少人懂,更没多大影响。一点浅见,不知对不对。
trueturn 发表于 2015-7-10 21:21:20 | 显示全部楼层
“天人相应”   才是中国文化的精髓,《黄帝内经》认为人类是大自然的子女,把天地看成是人类的父母。《黄帝内经》从来没有说过天人合一,因为天地是父母,人类是子女,父母和子女不能合一。

西汉董仲舒开始胡扯起来,提出天人合一,后来发展为天人感应,认为天能干预人事,人的行为也能感应上天,自然界的灾害表示对领导者统治者和人类的嘉奖。领导者某些行政措施,人类的某些行为和宗教仪式,如人类多做善事,多烧香,也能感动上天,促使上天改变原来的安排,这就叫天人感应。从而成为建立封建神学体系的基础理论。

《汉书》日:“尧、禹有九年之水,汤有七年之旱”,孔子也多次谈到尧、禹有九年之水,汤有七年之旱(见《春秋》),都认为自然界灾害是客观的,与领导者无关。
老子《道德经》里,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天地不情感用事,对万物一视同仁。也是承认自然界的客观规律。


daibin 发表于 2015-7-10 22:18:33 | 显示全部楼层
晚秋说得有一定道理,我还是比较赞同的。对中国文化没什么研究,不敢妄加评论,觉得太深奥了,也不敢去触摸。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论坛

本版积分规则

渝ICP备19009968号|公安备案号50010502000023|手机版|中科大家长网

GMT+8, 2024-11-24 08:49 , Processed in 0.163558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