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大家长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论坛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792|回复: 8

李戡:不能牺牲学习成绩来对抗教育体制

[复制链接]
秋枫 发表于 2011-1-17 09:54: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李戡:不能牺牲学习成绩来对抗教育体制
何瑫 《 中国青年报 》( 2011年01月17日   12 版)
                llp110121_b.jpg
晓毅摄
    接受采访的前一天晚上,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的大一学生李戡刚刚考完了本学期的最后一门课程——经济学原理。

    这个刚满18岁的少年自跨入北京大学校门的那一刻起,就成了公众人物。入学报到的那一天,他遭遇了媒体的“围追堵截”,他走到哪里,记者们就跟到哪里。之所以备受关注,是因为他有一个特别的身份——李敖的儿子。

    对台湾教育现状的“不吐不快” 让人们看到李戡的“狂”

    李戡在2010年做的两件事,使他迅速进入公众视野。2010年4月,他在台湾的大学入学学科能力测验中获得位列全台湾前5%的优异成绩,却放弃了台湾大学的邀请,转投大陆的北京大学。而在此之后,他写出一本《李戡戡乱记》,矛头直指台湾教育的种种问题。台湾著名媒体人陈文茜在此书序言中说:“李戡的‘戡乱记’,一刀砍断台湾教科书想在他的脑袋里塞进的垃圾,再一刀砍断整个岛屿想包围他的窒息窝囊,‘戡乱记’成了他‘与成长之地的诀别书’。”

    在很多人的想象中,李戡并不是一个循规蹈矩的“乖孩子”。无论是弃台大选北大,还是出书痛斥台湾教育,都让人们从中隐约感受到他父亲身上的那股狂狷之气。

    的确,在某些场景下,李戡不可谓不“狂”:他会在书中讥讽自己的老师“刚愎自用,助纣为虐”,也会“看不起那些被教科书洗脑而价值观错乱的同学”。他在电视节目上说自己得罪了全台湾的大学生,甚至有5000多人在网络上成立了专门反对他的团体,但他对此毫不在乎,“我说他们混,本来就没错嘛”。

    人们所看到的李戡的“狂妄”之举,基本上都是源于他对台湾教育现状的“不吐不快”。

    他从初中时开始逐渐意识到自己接受的教育似乎存在诸多荒诞之处。他读初中时,全台湾的历史教科书共有7个版本,在做历史简答题时,题目要求学生同时答出至少3种教科书中的说法,他发现不同的教科书说法差异很大,这让他感觉到不可思议。他也由此发现隐藏在历史教科书背后的种种教育乱象,并据此写成《李戡戡乱记》一书。

    有人习惯性地以为,一本出于高中生之手的关于教育问题的著作,其内容无非是在应试教育的压迫之下所生发的牢骚抱怨。但翻开这本并不算厚的小册子,占据内容主体的,实际上是扎实细密的史料对比分析。为了厘清台湾历史教科书近几十年来的内容演变和背后的深层次问题,李戡花了两个月时间泡在台湾国立编译馆,对1952年以来的30多种历史教科书进行了详细的对比。用其父李敖的话说,“它是17岁的务实之作,这本书少说空话,而是用对比、用证据来说话。”

    成绩好是一个学生应该做的事

    事实上,只要一坐到书桌前,李戡就会立即表现出谦卑谨慎的态度。来北大的第一个学期,他便选了10门课,周一至周四的时间全部被课程占满。因为觉得大陆的数学课比台湾难不少,他2010年4月就来北京买了《高等数学》课本,提前自学了4个月。在社团文化极其发达的北京大学里,他为了在读书上投入足够多的精力,没有参加任何一个社团。

    这种对学习毕恭毕敬的状态并非是进入大学后的突然之举,而是中学学习状态的自然延续。尽管对学校的教育方式非常不认同,觉得教科书上的东西都是“臭鸡蛋”,但是他却从未试图以牺牲自己的学习成绩来与令他失望的教育体制进行对抗。他会一脸认真地告诉记者,“其实我高中3年是退步了,因为我考高中的时候考到了全台湾前2%以内,现在的大学联考我才考了前5%。”

    为了取得好成绩,他会按照考试要求对课本上的内容死记硬背,他也会放弃晚上和周末的休息时间去上专门教授考试技巧的补习班,尽管他觉得“有些内容实在很可悲”。虽然他的父亲17岁时主动休学在家却依然名声显赫,但他却表示如今已不是父亲当年那个时代,不会效仿父亲当年的做法。“我爸当年可以以同等学力报考大学,而现在的制度不可以这样做”;“他台大不毕业也完全没有关系,可是现在不一样了。”

    而这也正是李敖对他的期待。面对比自己小57岁的儿子,李敖会告诉他,“有些弯路我走过了,你不必再走。”“有些事你不必这样做,这样做对你没什么好处。”

    李戡有时会觉得,父亲对自己的学习成绩看得太重,生怕他不能融入这个社会。他有时会与李敖产生争执,但是静下来后又会说:“成绩好本来就是一个学生应该做的事,既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爸妈负责。”

    不热衷动漫而酷爱19世纪俄国文学

    在耐心应对学校教育的同时,李戡也花费了大量的时间来构筑自己的精神空间。与周围的同龄人热衷于动漫、青春文学、玄幻小说相比,他最热衷的,是“90后”们极少触及的19世纪俄国文学,甚至为此开始学习俄语。他会一口气罗列出以下作家和他们的主要著作:普希金、果戈里、屠格涅夫、托尔斯泰、契诃夫……他会情不自禁地向记者讲述《父与子》中他所喜爱的章节。在他看来,俄国文学能让人看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有着更多的附加价值,而不仅仅是单纯的文学故事。

    他的阅读趣味深受父亲的影响。他觉得李敖“大部分有名的书都看过了”,因此每看一本书之前都会征询李敖的意见。“他会告诉我,不要看但丁的《神曲》,看一阵就会睡着。”

    正是因为父亲的言传身教,他反而没有像很多人所预想的那样去学习中文、历史、哲学等人文学科,而是选择了经济,虽然他自称“台湾的文科生没有一个能比过我”(李戡中学时为理科生)。因为他觉得,研究文史哲,“我永远没有希望赶上我爸”。

    对于自己的大学生活,除了感觉数学有点难之外,李戡都觉得很满意。他觉得“大学和中学不一样,没什么好反叛的。大学生有自己选择的空间了,学得好学不好全看自己。”
xahxah2004 发表于 2011-1-17 10:13:29 | 显示全部楼层
跟着老爹沾光。
看科大 发表于 2011-1-17 10:34:21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着像明星而不象北大的学生,李敖还是捞到骨头的.
看科大 发表于 2011-1-17 10:37:09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贴]李敖当年为什么在台湾坐牢?


真的是因为在台湾“因言获罪”,因为出书痛骂国民党政府而遭到迫害?

  李敖走江湖数十年,在无限夸大自己同时,自称“大坐牢家”,是两次坐牢的政治犯,媒体亦照抄不误,视他为因骂国民党而坐牢的作家。
  
  下面看看事实的真相:
  
    第一次,1967年,时年32岁,案由是妨害公务。说来荒唐,事件竟因14年前的一桩旧案引起。当时李敖18岁,正念高中三年级,他的老师地下GC D员严侨被捕。李敖因师生之谊对师母和三个小孩多有关照。到了1966年,李敖发表《历史与人象》《教育与脸谱》《上下古今谈》《乌鸦又叫了》《孙悟空和我》等书,为当权者所厌恶。于是旧事重提,把他1953年与严侨老师合谋偷渡大陆一事翻出来,并于1967年4月8日提起公诉。此事后被判刑1年,但由他的恩师多方奔走,没能入监执行。这大概就是有的文章说他入狱2次,有的说3次的原因吧。实际上这次并没有“入狱”。
  
    第二次,1971年3 月19日晚上被捕,时年36岁。案由是台独。事件的起因是被称为台独教父的彭明敏偷渡外逃。当时台独势力还处于萌发阶段。参与彭明敏台独活动的主要干将是他的两个学生谢聪敏和魏廷朝。李敖与他们过从甚密,参与了他们的一些活动,以至被他们作为“外省人也参加台独”的实证到处宣扬。当时蒋介石还在世,对台独活动采取严厉镇压政策,彭、谢、魏等人东躲西藏,李敖给予一定资助。彭终于1970年1月当局抓捕之前偷渡出境,随后谢、魏被捕。他们在审讯中供出了李敖。情报部门经过了长期的软禁、跟踪,最后将李逮捕,并于1972年2月28日以叛乱罪判刑10年,褫夺公权6年。李敖没有提出上诉。1975年蒋介石去世,台湾实行大赦,李敖获减刑,于9月22日改判8年6个月。1976年11月19日出狱,时年41岁。实际坐狱时间为5年8个月。
  
    第三次,1981年,时年46岁,案由是背信和侵占。事件的起因还得从《文星》杂志说起。这是由原中央通讯社社长萧同兹之子萧孟能于1957年创办的一份自由主义月刊。1961年26岁的李敖从国军退伍,萧大胆启用,委以重任。李敖以《文星》为阵地发表《老年人和棒子》、《传统下的独白》等有影响的作品,从而声名鹊起。1965年《文星》杂志被查禁,文星书店被迫关闭,债权人盈门,萧不得不逃往岛外暂避。行前他将超过2000万元的家产托付最信任的李敖代管,不想半年后萧孟能回国后,李敖却将所托之财产悉数据为己有,以至萧不得不与之对簿公堂。经两审,李敖侵占罪名成立,终审判决入狱6个月。1981年9月 10日入狱,1982年3月10日刑满出狱。
  
   李敖三次被控,两次入狱,坐狱时间总共6年另两个月。两次入狱的案由分别是台独和侵占他人财产。大陆媒体所谓三次入狱,累时20年,因言获罪,叛国罪,颠覆国家罪,等等,纯系子虚乌有。至于传播“自由、民主、开明、进步”等观念就根本就扯不上干系。
  
  从上面看出,以李敖的人品,还真没有什么资格来鄙视这个鄙视那个的。
  
    对于这次坐牢,李敖向来讳莫如深,偶尔提及他也只强调国民党黑手介入,这是对他的政治迫害,完全回避侵占罪本身,而是当作“光荣的”“第二次政治犯入狱”。更让人想不到的是,此后李敖对萧孟能长达多年的“疯狂”报复,“除了在文章中一再丑化、消遣‘孝子萧孟能’外,行动上更是赶尽杀绝;诸多计谋,层出不穷,一再断绝萧孟能的社会关系,并以自己及其弟李放、密友刘会云,以及朱婉坚等人的名义检举、控告萧孟能民刑事案件达卅五件之多。
    
    使萧孟能缠讼多年,三天两头就要找律师,跑法院……花甲之年的萧孟能为了怕搞乱讼期,还得特制个一览大表。”这是吴祥辉1986年出版的《李敖死了》一书中的概括,范泓说“卅五件”还只是一个不完全的统计数字,而且萧孟能有两次被李敖告发,以“侵占土地罪”、“违反国家总动员令”入狱。在这些之外,李敖还曾几次向警察举报、并亲自带人在凌晨敲开萧孟能女友(后来的妻子)王剑芬的家,前去“捉奸”。甚至派人在王家邻近租下房子、设计圈套,报复手段可以说无所不用其极。
    
    最后,当68岁的萧孟能被李敖以“诬告”罪控告,面临第三次入狱前夕移居美国,黯然离开台湾。而李敖继续以“打遍天下无敌手” 的姿态傲然挺立在岛上,无论风云如何变幻,无论时光怎样流逝。众所周知,李敖有过人的才气,有生花的妙笔,有悬河之口舌,更是洞穿了人性的弱点,懂得如何把握公众的心理,他有才,这一点,与他恩怨纠缠了一辈子的萧孟能也不否认,“有才无德啊”,这是萧孟能最后的一声长叹。
    
    其实这不仅是萧孟能一个人的看法,与李敖共同生活过的胡茵梦在其自传《死亡与童女之舞》中更有对李敖入木三分的剖析。胡茵梦眼中的李敖 “无法诚实面对自己的人格失调”,“他对人总是猜忌怀疑,从来没有诚心和人相处。”“他的心中只有钱,为了钱他可利用任何不法手段赚钱”。
    
    比如四海唱片公司将李敖的一首诗谱曲灌成唱片发行,李敖事先曾当面同意,事后却索赔180万元新台币。比如他每天站在窗前用望远镜观察对面一个大厦的工程,想找出施工差错,预备将来以此威胁建设公司送他一栋房子。媒体更是大肆渲染李敖向辜振甫的“中国合成橡胶有限公司”“诈财数百万”,其中牵涉萧孟能的退股金。
    
    如今《与李敖打官司》的三个主角,萧孟能已与2004年在上海谢世,终年84岁。曾经风情万种、上过美国封面的电影明星胡茵梦也早已年华老去、淡出公众的视线。只剩下七十岁的李敖依然风头十足,在凤凰卫视开坛“李敖有话说”,海峡的这一边,长久以来我们见到的都是他的书,听到的都是他的一面之词。萧孟能病逝后,李敖在电视中说:“我的老朋友萧孟能死掉了,84岁,死在上海……”他自然想起了《文星》当年,“这段历史对很多人说起来,已经很遥远了”,“我再不说没有人能够更仔细地说出这段历史”。然而,他有勇气直面当年的“侵占罪”,他能还原历史的真相吗?
风摆柳 发表于 2011-1-17 14:33:55 | 显示全部楼层
若不是李敖的儿子,大家不会关注,就是一学生而已。
林峰 发表于 2011-1-17 19:37:51 | 显示全部楼层
若不是李敖的儿子,大家不会关注,就是一学生而已。
风摆柳 发表于 2011-1-17 14:33



   
902896 发表于 2011-1-17 19:47:14 | 显示全部楼层
对台湾教育现状的“不吐不快” 让人们看到李戡的“狂”
透望远尘 发表于 2011-1-17 20:14:35 | 显示全部楼层
李敖的儿子李戡。。。。。。
ChingWang 发表于 2011-1-18 14:12:4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孩子很不一般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论坛

本版积分规则

渝ICP备19009968号|公安备案号50010502000023|手机版|中科大家长网

GMT+8, 2024-11-25 12:59 , Processed in 0.171252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