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盈袖暗香 于 2020-12-19 10:53 编辑
2020.12科大印象(下)
匆匆返回中区西门,边电话边寻觅,西区门口一抹墨绿色身影正翘首接听张望,几乎同时雀跃挥手,仿佛两个久未相见的发小同学;素未谋面,却一见如故;弯弯的月眉,浅浅的酒窝,温暖的笑容和目光,似和煦阳光也如四月春风,;稍带安徽和山东口音的普通话,爽快而干脆,带着邻家姐姐一样的亲切气场。 在亦微姐的热情指引下进入西区,恰逢晚霞初现,信院大楼、工院大楼、研究生公寓披上了灿烂霞光,四周火红枫叶、明黄银杏、青翠松柏的掩映下,披着金辉的严济慈像、钱学森像更栩栩如生,脚下草坪的嫩绿倍添生气,让人不自主身临其境,站定聆听大师们授课的回响。 感怀那个荡气回肠、自强奋发的的年代,这一批大国重器功勋,是什么支撑着他们在那么艰苦卓绝、一穷二白的条件下从0到1从1到10完成了前无古人却后继有人的丰功伟业?而今这风云突变、妖魔鬼怪你方唱罢我登场的一年,时局似曾相识的回到了60年前,但却可以我自巍然不动,静看那边狂风暴雨、潮起潮落,猜想是这些国之重器起了那狂涛巨浪下的定海神针作用,然而到底是什么导引了这场影响未来世界格局走向的隔空激烈碰撞呢? 面对全球新冠的肆虐,东西方社会为何会有如此巨大差异的举措、认知与表现?!也许当年前远渡重洋归来的众多科学家们本身就是答案之一。自由民主、政治经济、历史文化、伦理法律的差异难道就能作为抹去保障人民生存的基本良知与防疫科学认知的借口么? “西风,来看看,到西区这么多次,今天才注意到这个院子。。。。。。”亦微姐的声音勾起了我的好奇心,顺着她的指向,一个不起眼的院落进入视野,“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核科学技术学院” 一横一竖两行字分列院门左右,“这可是第一个国家级实验研究平台,从83年国家批准建立,89年投入使用,到93年正式向国内外开放,历时十年,国家投入了非常多的资源,也产生了非常多而重要的研究成果,后续建设还是30多位院士联合发起建议国家投入的,包括王淦昌、卢家锡、钱临照等。。。。。。”。 听着亦微姐的娓娓道来,回想科大正是于四面楚歌、强权封锁,面对民族生存的危机与挑战环境下应势而生的,经历了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她,也在国家不断倾斜投入的支持下,教育并播撒了上万优秀学子在海外,于当前云波诡异的国际局势下又会如何应对和改变?以培养科学家与科研人才为己任的她,的确在国际上成绩斐然,成果卓著,但若时局真正回到60年前,这些播撒在海外的科学家们能否如当年的重器功勋一样远洋而归?后续的学子又如何选择?如何克服艰险出去探索、学习、吸收国外的科学进步与精华? 不知不觉中,天色已晚,西区稍小,却错落有致,深藏科学底蕴与历史的精神沉淀;而也西湖的湖光掠影更似莫奈的油画把火红的秋色镶嵌在西区的厅堂,在静谧中寻访大师们的足迹,在绚烂中展述大师们的壮美华章;历史常常重复呈现,社会螺旋而发展,,科大的开创者们,大多在国家积贫交弱中海外求知,在学成后没有留恋优越稳定的生活,而是毅然远渡重洋,回到战火涂炭中的祖国,全心报效;其人文精神,家国情怀更让后来者敬仰、缅怀、学习并效仿。 每个华人都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里的一滴水,而每个科大学子同样是科学长河里的一分子。没有流动,没有引进,没有输出,都会成为一潭S水,了无生气;纵观中华文化,也同样如此,在每个闭关锁国的大周期下都处于垂垂已老的腐朽中,而在每个开放交流的环境下,都迎来了生机勃发、灿烂辉煌的发展。 在5000年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中,中华与中华文化也曾多次站在人类发展的潮头和顶峰,为国外及其他民族所向往和羡慕,正如近代我们于落后中向往羡慕西方一样。 一边参观,一边和亦微姐聊着我心中的感慨和疑问,作为17级家长的她,其实比我更加思虑与担忧,“无论怎样,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能克服困难去求学总不会差的,老祖宗的智慧总结”,这句话既让我认同又惊赞:科妈们都不省电吶,当真是拿的起放的下的。 作为蜗壳家长中的一员,并不崇洋媚外,孩子如果选择出国学习我也会大力支持,非常希望科大的教育不仅能让每个科娃打牢学科基础、练就科研能力,更希望能像开创科大的先辈一样兼具慧眼、胸怀和人文精神。 在下一代更倾向追求个人自由、幸福、价值、自我实现的今天,我仍然认为人文精神是个人成长的根本,是支持科娃初心、自信、自爱、自强的内核。在政治观点冲突、信仰纷乱、物欲横流、诱惑众多、压力剧增、价值观混乱的现代社会,人文精神的培养更显迫切。 于思绪起伏中不时与亦微姐交流着,由西区回到中区,右前方新建的体育中心与游泳馆已初显真容,设计极简、现代而流畅,与左手一栋栋整齐崭新经典风格、鳞次栉比的宿舍,路两厢座望南北,相互衬托,在空中晚霞的映照下更显红砖的独特,这不就是红砖并进么?忽然想起科大的校训,原来已经潜移默化到了起居中,从思想教育、体育锻炼的角度真的很用心了,那么人文精神的广泛培养还有多远呢? “你家儿子住几棟?”,刚回答一半,手机音乐冷不丁的响起来,“说曹操曹操就来,娃的电话” 原来已经回到东区,想稍晚点去专家楼,“正好咱们去专家楼咖啡厅休息下吧?亦微姐,你都来回走了快一天”,“没关系,咱继续向专家楼边走边看好了”,“好,那我告诉胤凯、昆仑,你问下四月天过来专家楼不”, 商量中,和亦微姐穿过时光隧道,漫步樱花大道、勤奋路,拐上天使路时,沿途路灯已点亮,而天上晚霞正浓,梧桐上的秋叶在灯光与与微风中摇曳着身姿、变幻着色彩,看着科娃们三三俩俩背着书包或欢快或轻悄迎面而过,手中不少拎着饭盒,里面的筷子勺子叮叮当当欢快的演奏着,不停勾引路人的胃口,与亦微姐相视而笑,心神也越发轻松。 坐在专家楼的咖啡厅,忍不住又开始向亦微姐详细请教花园的情况和新科娃们的学业注意事项,其实在家长群也陆续打听过不少,但心中一直没那么踏实,对于化学专业,几乎是个小白的我,确实需要再学习,不然生怕与孩子沟通上有障碍,微姐的微笑耐心和不急不缓的回答,让我受益良多,也逐渐对化院新科的学习有了进一步的全面认知,对科大新生头两年的学习和生活也了解的更加具体,几件关键注意事项还专门做了分析,小白也快速升级成了菜鸟。 正要打听今年年会事宜,胤凯师兄到了,与我在群里的推测还是有点小差异,诚恳、稳重、少言、带着湖南人的干脆,有力的握手互道久违,似老友,几乎没有陌生感,真心感谢他的邀请和点带,加入家长群的新科验证小团队。 落座后,听说他其实是专门赶来帮助筹措年会的,内心不由赞叹老科们的公益奉献精神,扪心自问,如他们一样,放下手中的事情,专心为年会,自己的确还做不到,只好暗自惭愧遗憾中。 专家楼的自助餐简单而清爽,谈笑交流中,一天的疲乏也逐渐远去,再次邀请两位老科一起观看校园夜景,没想到亦微姐又是精神满G,神采奕奕; 暗自嘀咕,这要是徒步或竞走,姐姐冠军那是妥妥的了。 从水上会议厅、少年班学院到人文学院,从运动场到人文学院,从环境资源楼到能源实验室,从理化大楼到物理楼,把东区南部摸黑走了个遍;非常遗憾与后悔的是,都只能驻足门前,探头探脑。而对与第一次探访科大的我而言,已经足够心满意足了。 在夜色渐深中,与亦微、胤凯一一道别,心中虽难舍,可总有下次再来,希望那是春天,一起再次领略另一番风物的科大。。。。。。。有第一次谋面的老科指引,第一次感受科大的深秋美景, 心中满满的感动与收获。 静坐在阳台,穿过黄山热茶的雾气,凝望梧桐枝头夜色掩映中的眼镜湖,随着波光摇曳,心潮也一起一浮,能遇到这样一群热情有爱的“科学家”,能常常向一群高素质高品格的朋友汲取知识和经验,何其幸运! “秋霞彩悦亦微言,梧桐笑迎西风语“,再也想不出比这更适合的词句来表达了,谢谢,亦微姐!科大之强是几代科学家群体努力付出造就,而合肥中国科大之名更是与你们这群热爱科大不断传递无私奉献的合肥“科学家”们息息相关。 大学发展的优劣与师资相关而更与人文环境相关,中国的第一所现代大学、第二所现代大学莫不如此,一天的行程很短,见识也有限,但切身体会与感受做不得假,合肥有如此好的人文环境,再如何科大也不会差! 夜色越发深沉,校园的灯光更加闪耀,第一次合肥之旅,科大之行也即将画上圆满的句号,在论坛年会刚刚结束之际,祝贺11届论坛圆满成功,感谢年会组委们的辛勤组织策划和实施,在这大疫此消彼长之时,更要祝我们每一位科大学子:
追风勤策马, 求知谱韶华, 奕奕扬云帆, 逐梦向天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