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云开月明 于 2020-3-2 15:26 编辑
发布时间:2020-02-27
出品:科普中国
制作:赵序茅(兰州大学青年研究员)
监制: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2020年2月24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举行闭幕会。会议表决通过《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下面探讨我个人的一些看法。 1、什么是野生动物 所谓的野生动物是与驯化动物相互对应的。从根源上讲所有的驯化动物都是来自于野生动动物。在人类长期的驯化中,这些野生动物被人类驯化,改变了原有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性,成为家养或者工业养殖动物,比如我们熟悉的狗、猪、鸡、牛等。
图片来源:Veer图库 同样是动物,为什么不能吃野味,而可以吃驯化动物? 从生态安全的角度考虑,野生动物体内携带有大量病毒,且这些病毒是人类比较陌生的。比如我们熟悉的蝙蝠,不仅是冠状病毒的主要宿主,也是许多病毒的自然宿主,包括埃博拉病毒、马尔堡病毒,狂犬病毒、亨德拉病毒、尼帕病毒等。此外,旱獭体内含有鼠疫杆菌,是鼠疫的罪魁祸首。果子狸身上携带的细菌和病毒种类也是复杂繁多的,是SARS的中间宿主。这些野生动物身上携带的病毒,二者相安无事,但这些病毒却可以给人类带来重大灾难。 图片来源:Veer图库 但并不是说驯化的动物身上没有病毒就绝对安全,只是这些动物与人类打交道的历史比较悠久,人类有更多的防护措施。我们依然要警惕野生动物身上的病毒传到驯化动物上,继而传给人类。比如禽流感就可以通过野外的禽类传给家禽。 从生物多样性的角度考虑,家养动物可以实现大规模的繁殖,食用家养动物不会造成它们的灭绝。相比于家养动物,野生动物比较脆弱,大规模食用不仅会增加人类感染病毒的机会,还会造成野生动物种群灭绝,进而引发更严重的生态危机。 这里依然存在几个疑问? 1)人类之前能够驯化野生动物,现在就不能了吗? 人类其实一直都在驯化野生动物,过去能够驯化,随着科学技术发展,现在自然也能。比如现在的水产养殖,也是在不断驯化野生鱼类。再比如,现在有人工饲养野猪,它究竟是属于野生动物,还是家养动物呢?人工饲养野猪,其实不好定义,既有野生动物的属性,也兼有驯化动物的痕迹,当前类似于饲养野猪的情况还有很多。现存的家养动物已经足够满足人类的需求,没有必要把“口”伸进野生动物中。个人建议当前对于野生动物的驯化,能减少就减少,除非是能够产生重大的经济、社会、科学价值的动物。 2)海洋动物(包括水产)也属于野生动物,但不在此次决定的行列。 海洋动物包括水产,除了人工养殖的自然属于野生动物。人类中的蛋白质17%来自海洋。人类拥有悠久的捕捞历史,海洋捕捞属于传统农业的范畴。水产对人类影响巨大,无法禁止。但是,这会出现一个新的问题,如何对待河流、湖泊中的野生水生动物?这需要思考和评估。 图片来源:Veer图库 2、如何看待人与野生动物的关系 1)人类应该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动物,应该感激这些野生动物,是它们的存在帮我们抵御了病毒的入侵。 疫情使得人类重新反思人与野生动物之间的关系。可是,为什么不能食用野生动物?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很多人是因为害怕野生动物会将病毒传给人类而不去食用野生动物。这样的认识会带来一系列问题?比如,人类有一天技术足够发达,或者医疗水平足够高,可以避免食用野生动物带来的伤害,那个时候是否就可以毫无顾忌食用野生动物呢?比如河豚,之前是认识不足,因怕中毒不敢食用,现在技术发达了可以大胆食用。 如果不能深层次思考人与野生动物的关系,仅仅是因惧怕而不食野味,这种认知远远不够,这种反思也远远不够,有这种认知的人说明他们还是没有理解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 2)确保不去利用野生动物 人类仅仅做到不吃野生动物是远远不够的。除了食用外,人类对野生动物的利用,比如对野生动物毛发、骨骼、药材的利用,以及宠物饲养等造成的危害要远远超过食用野生动物。以豹猫为例,上个世纪80-90年代,为了利用豹猫的皮毛,人类对其大肆捕杀,造成豹猫的种群数量断崖式下降。还有一个更为棘手的问题是,传统中药对野生动物的利用,比如对穿山甲、麝香、豹骨的利用,也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大自然可以满足人类的一切需求,但是无法满足人类的一切欲望! 3)确保不去破坏野生动物的栖息地。 人类活动在各个层面上影响物种多样性,诸如过度捕捞、农业发展、资源开采等会直接减少物种数量,间接坏其栖息地。因此,仅仅不食野味是不够的,还要尽可能地不去利用野生动物,比如它们的皮毛、骨骼等,以及保护野生动物的自然栖息地。人类活动对物种栖息地的破坏,其产生的危害和影响远非吃野味可比。以我所研究的灵长类动物为例,当前由于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导致60%的非人灵长类动物面临灭绝的风险。而非人灵长类动物是整个动物界与人类亲缘关系最为接近的,其身上携带的病毒可以更容易传给人类,比如艾滋病。此外,人类还应该与野生动物保持一定的距离,不去干扰它们的正常的活动。生态文明的尺度在于人与动物之间的距离! 图片来源:Veer图库 4)禁食野味只是“治标”,保护生态系统,维护生态安全才是治本 人类应该对动物怀有感激,它们是保护我们健康的生态长城。野生动物是物种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态系统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生态学中有个稀释效应假说:个体生活所在的群体越大,群体中每一个体被猎杀的机会就越小。将其延申到生态系统中,维持物种多样性,可以降低人类感染疾病的风险。物种多样性越高,人类、野生动物或者驯化动物感染疾病的风险就越低。种多样性越丰富,生态系统就会越稳定,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安全关系到人类自身的健康,这就是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图片来源:Veer图库 总而言之,野生动物和人类一样都属于生态系统中的一员,它们是人类抵抗病毒的生态长城。人与野生动物、植物、微生物是一个命运共同体,都是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完整的生态系统可以确保人类的健康和安全。生态系统遭到破坏,人类也会受到惩罚。仅仅因惧怕而不去食用野生动物是完全不够的,我们还需要更多的行动去维持生物多样性,确保生态系统的安全和稳定。
参考资料: 赵序茅. 2019. 气候变化和人为活动对中国仰鼻猴属地理分布的影响、评估和预测.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