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大家长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论坛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216|回复: 3

[转帖] 从“己”出发:漫谈儒家的教育传统及现代启示

[复制链接]
无止境 发表于 2019-4-28 14:22: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无止境 于 2019-4-28 14:29 编辑

       长久以来,西方是“分科治学”,而中国是“分派治学”。学派林立、各家争鸣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界的实况。而在诸多学派中,唯儒家和教育的关系最为密切,甚至可以说儒家就是教育家,儒学就是教育学。儒家的“第一经典”《论语》开篇一句就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儒家把学习看作一件重要而愉悦的事情。由孔子开启的重视学习、强调教育、收徒传道的传统也被后世的儒家所继承,并逐渐形成了一种较为稳定的儒家教育传统,影响中国社会和文化至深。儒家教育思想广博精深、千丝万缕,但整体而言却有一个核心,那就是注重从“己”从发,强调“向内求”。

       1.学以为“己”:注重学习的内在品质

       “学以为己”出自《论语·宪问》:“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其基本含义是,以前的学习者以自己本身的道德人格作为学习的目的,而今天的学习者求学读书主要是为了在人前炫耀。“为己”这个典型的传统文化概念,在现代人的视野中常常被误读。比如人们常把“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理解为:“人要不为自己,天地不容”。其实,正确的解释应该是:人如果不修身,不完善自己,就会为天地所不容。

       “学以为己”倡导内在的学习目的,与它相对的是“学以为人”。“学以为人”就是为向他人炫耀而学,是一种外在的、功利主义的学习态度和目标。在社会上,这种情况主要表现为:一个人读书、学习,主要是为了引起领导的重视和赏识,为了获得朋友、同事的赞许和夸奖,为了获取一些虚名,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这类人的学仅仅是把学当成工具和手段,当成通往名利的桥梁,并没有发自内心地热爱学习。在中小学校园里,类似的学生也不少,他们认真听讲、刻苦学习、一丝不苟地完成作业、积极应对考试,这样的学生学习成绩可能很好,但其学习驱动力和目标却常常是为了获得“好学生”的名声,为了得到老师、家长、同学的夸奖,为了考上名校。他们没有意识到学习给自己身心发展带来的益处,给自己人格和素养带来的提升。所以,这类学生一旦达成自己的外在功利目的,对学习本身便失去了动力和兴趣。

       在中小学教育中,应该确立“为己”而非“为人”的培养目标。比如,教师在传统书法课程中应不断引导学生通过修习书法来修心养性、涵养品格、陶冶情操,而不是写得一手好字为考试加分。再比如,经典诵读课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特质与伦理道德,而不是为了能在向他人炫耀自己能背诵多少古文篇章。

       2.推“己”及人:形成一种人文思维方式

       “推己及人”的思想来源于《论语·卫灵公》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的意思是人要用自己的心意去推想别人的心意,要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基于此,我们把这种思想扩展为:思考问题要从“己”这个人性的角度去看他人、万物和世界,不把天地万物视为与“己”无关的存在。所以,看到天地之间的任何一种现象、一种行为,都能从中体会出为人处世的道理。

       比如,看到水就能联想到品性和德行。老子说“上善若水”,孔子也是“遇水必观”。水总是往下流,它谦卑地滋养着万物,却从不求回报。水也是最柔软的,但它毅力最强,可以“水滴石穿”。比如,从植物、动物中间都可以体会为人、做人的道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小草的顽强精神,“乌鸦反哺”“羔羊跪乳”的孝道精神。可以看出,“推己及人”的思维方式实质上是一种人文思维,它更多是从人与人性的立场去看待万物,而不是从万物本身去看待万物。

       在中小学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教师要始终注重对学生“推己及人”思维方式的培养,要多向学生引入“人文依据”,多从“人性”的角度分析传统的文化知识和道德准则。比如,开展剪纸课程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各种剪纸图案进行人文思考。松、鹤代表“延年益寿”的含义;荷与“合”同音,表示“家庭和睦”“百年好合”;鱼与“余”谐音,代表“富足有余”的美好愿望。

       3.反求诸“己”:强调自修自学的方法

       孟子说:“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当人的行为和努力未得到预期和相应的结果时,就应当首先反躬自问,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反求诸己”常常和人的品格联系在一起,其实它也是一种学习和践行的方法,那就是注重自学、自修。中国传统教育是一种非常强调自学自修的教育。《论语》里就多处记载了孔子关于学生自学教育的内容。比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从“教”的方面来看, 这句话着眼于如何引导学生的思维和举一反三的能力。可是,如果从学的角度看, 孔子在这里就是在强调学生“愤、悱”的自学态度和准备。

       对学生自学自修的要求,在中国古代书院教育实践中表现的更为突出。清末的学海堂要求每位学生设札记册一份,每日将专精某书、某篇、共几页,涉猎某书某篇共几页详细注明。其所读之书,有所心得,皆记于册上,而且对于札记的内容也有详细的说明。写札记成为学生自学自修的重要方法和途径。晚清广州的广雅书院也要求学生要有日记册,来记录疑难问题。这些都是注重学生自学教育的体现。

       在当前的传统文化课程实施中,教师所起的作用主要是指导与引领,真正的学习还要靠学生自学、自修,需要学生积极开展自我探索并从中体会和掌握传统文化的精髓。比如,对于《大学》中“三纲领、八条目”的学习,在老师的基本讲解之后,就需要学生自己自觉地反复诵读和体会了。所以,在传统文化课程开展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进行“反求诸已”自修方法的引导。

       4.克“己”复礼:注重良好行为的养成

       《论语·颜渊》:“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克己复礼”是儒家约束自己、达到仁的境界的修养方法。“克己”就是克制自己不合要求的思想、情绪、行为,“复礼”就是践行社会礼仪规范和要求。

       对于传统文化课程而言,“克己复礼”就是要求教师引导学生约束自己负面的、不良的思想、言语、情绪和行为,不断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最终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比如,小学生学习《弟子规》,教师没有必要逼着学生把《弟子规》从头到尾背诵下来,而是应该引导学生从做开始,学一点就做一点,并且反复做。比如“父母呼,应勿缓”这句,这是一个人最基本的礼貌行为,教师应让学生在生活中不断实践,这个好的行为习惯就能逐渐养成。再比如,在茶文化课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在练习煮水、取茶、醒茶、过滤、倒茶等动作中,养成整洁、恭敬、雅致的行为习惯。

       新时代是一个强调和注重原创力的时代。楼宇烈先生在《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一书中说:“只有自己的传统文化才是原创的。”还说,“没有传统,哪来的原创?”可见,我们要培养具有原创能力的未来一代,绝不可忽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特别是作为中国文化主流的儒家教育传统。

       (余孟孟,《新课程评论》杂志编辑部主任)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笑春风 发表于 2019-4-30 10:34:12 | 显示全部楼层
传统还是不能流失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蒲松龄 发表于 2019-4-30 11:11:55 | 显示全部楼层
律人先律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蒲松龄 发表于 2019-4-30 11:12:41 | 显示全部楼层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论坛

本版积分规则

渝ICP备19009968号|公安备案号50010502000023|手机版|中科大家长网

GMT+8, 2024-11-30 17:29 , Processed in 0.166926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