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大家长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论坛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066|回复: 0

[新闻] 平平无奇的合肥,竟是中国十年赶超8城的大黑马

[复制链接]
日月同辉 发表于 2019-3-11 16:21: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瞭望智库 合肥现在的逆袭靠的是“创新”这把利器,未来,关键还在创新。 文︱ 李浩然 来源 | 瞭望智库 近期,有家专为外商提供服务的知名咨询公司发布了一份报告,列出了过去五年中国发展最快的5座城市——合肥、扬州、深圳、成都和南通,报告还指出“中小城市在日用品消费、教育和养老市场的崛起为外企带来了巨大投资机遇。” 让人倍感意外的是,5个城市中有4座不在北上广深之列。 其实,除了上述报告,越来越多的迹象都在昭示着中国城市发展中一系列新变化: 中国银联发布的一份数据显示,2017年二三四线城市的消费增长率几乎是一线城市的1.5倍; 有数据显示,“抢人大战”后,全国人才净流入率排名前20的城市中,二线城市排名靠前; 中国国家外国专家局的调查指出,二线城市合肥紧随上海和北京之后,成为对外国人才最具吸引力的第三大城市; ...... 这都说明,中国二线城市对外企、本土及外国人才的吸引力越来越强。 这些城市中,库叔最感兴趣的就是合肥,相比武汉、长沙、西安、成都、重庆等,多少年来合肥都似乎是“平平无奇”,但近几年,很多人都看好合肥的发展,这很值得说说。 1 “平平无奇”的合肥 提起国内某个城市,人们脑海中大多会浮现起一些固有印象。因为城市和人一样,也是有个性的,有的粗犷,有的秀美,有的豪雄,有的温情。 比如北京 “大气醇和”,上海 “开阔雅致”,广州 “生猛鲜活”,厦门 “美丽温馨”,成都 “悠闲洒脱”,武汉 “豪爽硬朗”...... 城市文化是一个谁都可以插上一嘴的话题,就像看完一部电影后谁都可以发表一番议论一样。 但提到一些城市,大家好像都会沉默一会儿,感觉没什么可说的,比如合肥。 不仅城市文化,从一系列经济发展数据来看,合肥好像也乏善可陈。 合肥与太原、郑州、武汉、南昌、长沙都是中部省会,我们所说的中部崛起就是它们所属的6省经济区的崛起,从这6个省会2017年的GDP来看,破万亿的武汉、长沙遥遥领先,紧随其后的郑州以0.91万亿穷追不舍,接下来才是合肥的0.72万亿。 其次,我们再来看最能衡量一个城市经济竞争力的重要指标——政府财政收入。城市财力的多寡,能直接决定这个城市在城市建设、民生支出、税收优惠等方面的投入能力,也就是“钱袋子”。 2017年,合肥在中部6个省会城市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排在第四位,近七年来合肥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增长率也大致处于第四位。 再次,是反映经济发展重要投入要素之一的人力资本,人口流动往往体现出“用脚投票”的特征,拥有更好就业机会和公共服务的行政区域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合肥在中部6城市中对人口的吸引力似乎也没有明显的优势。 还有反映一个城市对资金吸附能力的金融机构存款余额。我们知道,资金是经济运行的动力,也是结果。一个城市能汇聚多少资金,显示出这个城市的发展潜力。2017年合肥的金融机构存款余额仍然是第四位。 但我们也要看到,合肥近7年来的金融机构存款余额增长率非常亮眼,高达147.3%,在同类城市中几乎没有对手,一度带来了合肥房价的暴涨,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很多人看好合肥未来的发展潜力。 即便再拿出高校数量、工业发展水平、交通运输水平等众多指标做比较,合肥在中部六省会中也基本都处于不上不下的尴尬位置。 那我们不禁要问,“平平无奇”的合肥为何能被众多人看好,还成为继京沪之后最吸引外国人的城市? 2 合肥其实是中国城市界少有的一匹“黑马” 深扒一下就会发现,合肥实在是中国城市界的一匹“黑马”,有着不凡的经历。 单看近几年的数据很难看出端倪,我们不妨把时间拉长。 历史上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合肥所在的安徽与江苏、上海等都属于同一个地缘概念,清初被称为“江南省”,是当时全国最富裕的省份之一。那时,全国近三分之一的赋税,近半的科举考试人才都出自江南省。 后来出于权力制衡的考虑,康熙时期彻底将江南省拆分为安徽与江苏。之后,安徽的好日子就到头了。 东边的江苏本来就有雄厚的经济基础,再加上靠海的优势,经济继续强势。 而西边的安徽却成了内陆省,劣势一下子显露出来。更糟糕的是,安徽一直没有一个像样的省会,直到抗战前,安徽省会大部分时间都位于安庆,之后因为战乱,才把省会暂时放到合肥。 1949年合肥刚解放时,这个小县城一样的城市简直是太落后: 只有两条街道、不足5万人口,城市规模和人口数量甚至不如省内的芜湖、蚌埠、安庆等; 几乎没有现代工业,仅有3家小酒厂、1个铁器社、1座小发电厂等20余家小作坊,工业总产值不足747万元; 交通也很差,有次省委书记去北京开会,因机场跑道太简陋,雨天无法让飞机滑行,只能被迫改乘火车从蚌埠中转,再到北京; 卫生机构只有县医院1所,床位12张,房屋13间,工作人员12名,其中医生2名。 接下来的几年,安徽省会是否要设于合肥,一直有争议,其他城市都觉得自己比县城合肥要强,对省会的位置跃跃欲试。直到1958年,毛主席在给安徽省委的信中写到“合肥不错,为皖之中”,这才结束了安徽的省会之争。 安心成为省会的合肥,面临的压力有增无减。看看别人家的省会,旁边的南京、杭州就不用说了,合肥无法望其项背;西边的武汉,近代重要的工业重镇,1949初人口就已近120万;就连相对落后的南昌,1949年时人口数量也达到了26万。 可以说,当时的合肥,经济发展水平在中部省会城市中绝对垫底。 1970年,出于战备考虑,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从北京迁到了合肥,虽然那时穷得叮当响,但合肥仍然腾出最好的校舍来接纳安置,此后中科院合肥分院等一批国家级科研机构也随之而来,这在当时并没有引起多大轰动,但已在无形中为这座城市的崛起埋下了一粒种子。 一个城市要有自己的定位,对于底子不强,资源不多的合肥来说,只得默默利用手头的高校培养着人才,走科教路线,进行着看似无用的基础科学研究。 直到21世纪猝不及防地来了,科技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每个行业都被层出不穷的新技术搅得天翻地覆,一些技术催生出的产业甚至能对国家抢占国际性的战略制高点发挥重大作用,即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 直到这时,多年的积累开始发力,单分子化学、铁基超导、纳米材料、量子信息……在顶级科学期刊上看到合肥高校的成果,慢慢成了家常便饭。 合肥惊奇地发现,自己不知不觉中握住的这张科研牌,竟然是一把“利器”!依托自身强大的科教优势,合肥涌现出智能语音、新能源汽车、量子通信、太阳能光伏等一批国内领先的高新产业。 除此之外,合肥还有一系列国家重点科学实验室,也为未来新一波产业革命积蓄着能量。 可不要小瞧这些实验室和装置,它们对高端人才有相当大吸引力。去年归国的八位哈佛博士,没有一位生于安徽或长于安徽,他们能最终来到合肥,除了科研环境,看中的还有科学岛上的这些大科学装置。 最近几年,来自合肥科研的爆炸性新闻也不少,比如“墨子号”、光量子计算机等,但最厉害的还是它在去年成为全国三个重要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城市之一,另两个是北京和上海。 为什么不是高校众多的西安、南京、武汉,不是财大气粗的广州、深圳,甚至不是工业基础较为雄厚的成都、哈尔滨?为什么偏偏是合肥? 还是因为合肥的基础型科研实力强,而其他城市更偏重于实用型科研。 当然,大批科研成果能最终落地形成产业,更得益于合肥工业的崛起。之前合肥因为“一流的科研,二流的工业”吃过不少亏,比如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合肥曾研制出全国第一台微型计算机、全球第一台VCD等创新产品,但由于工业跟不上,无法落地生产,只能看着这些新技术跑到广东、江苏等地形成巨大产业,留下自己的一声声叹息。 从2005年起,合肥开始实施“工业立市”,确立了以汽车、装备制造、家用电器、化工、新材料、电子信息及软件、生物医药、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等八大产业为发展重点的工业体系,工业总产值获得了提升,给原本没什么工业基础的合肥积攒了更多家底。 依靠“创新驱动”和“工业立市”,合肥进入了长达十几年的黄金增长期,成为一匹不断逆袭的“黑马”,开始迎头超越多个省会。 从2006年至2016年的十年间,合肥是中国省会城市中经济增长最快的城市之一,经济总量先后超越太原、南昌、昆明、石家庄、长春、福州、哈尔滨和西安8省会。2017年合肥GDP总量超越了老牌省会济南,在全国省会城市中排名第9(注:此排名不含各直辖市和港澳台),成为中国城市格局的最大“搅局者”。 改革开放以来,从小渔村变成一线城市的深圳被我们广为传颂,而靠科技和工业以小县城身份崛起的合肥,同样是一个很有借鉴意义的案例。 3 两份大礼让合肥加速融入长三角 一个城市真正的崛起,自身经济实力的提升固然不可或缺,但单打独斗肯定成不了大气候,能融入整个区域格局中,与周围邻居产生深度竞合,进而形成一定的区域影响力才是“王道”! 按理说,合肥虽处于内陆,但区位优势也很明显,本可以承东启西——向东可融入中国最强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向西可进入武汉、长沙、南昌形成的长江中游城市群。 然而,这两处都很难融入进去,尤其是东边的江浙沪,合肥虽有意向东对接地缘相邻的长三角,但总是“规划不少、成效不大”。 为什么呢? 因为,想要与强者共舞,必须让自己也成为强者。当时合肥与经济强势的上海、南京、杭州在整体经济实力上落差太大,很难进行深入合作。 基于此,很长时间内,合肥就在“不东不西”的尴尬境地中“东张西望”,有人甚至曾将合肥看作是经济强势的武汉与南京之间的“经济塌陷区”。 好在厚积薄发的“后起之秀”合肥,在近几年慢慢向强者转变,虽然在高手如林的长江中下游地区依然不算亮眼,却明显有了更多筹码与东西两端开展合作。 就在此时,国家对区域经济的整体规划也给合肥送来了两份大礼! 一是2016年5月新版《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正式获批,与之前相比,这次的规划并没有太大不同,上海还是中心,南京、苏锡常与杭州、宁波还是两翼,齐头并进,共同形成一个雁形队列,只不过,这一次多了一双翅膀——安徽。其中,合肥还与南京、杭州等量齐观,一起被定位为长三角副中心城市,这意味着,合肥在区域经济新棋局上的定位大幅度提升。 对于江浙沪,尤其是上海而言,北边已经有了苏州、无锡、南通等实施“北移”,南边有杭州、宁波等与上海展开全面对接,可实行“南下”,而如果要沿着长江进一步“西进”,作为中部省会城市的合肥是一个不错的支撑点,一个理想对接地。 而对于合肥而言,融入长三角的重大机遇更是不言自明,库叔认为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是产业,二是“国际范儿”。 产业方面,合肥可承接长三角其他城市的产业转移。长江三角洲由于受有限的土地和人口制约,已经出现了很多龙头企业和大企业整体组团转移现象,这其中转移的不光是制造业,还有金融和服务业。现阶段,合肥与上海、南京、杭州等城市发展水平还有一定差距,所以能够有效避免同质化竞争,也就是说,更多的是互补和合作。 事实上,合肥被纳入到长三角城市群以来,已经承接了来自东部城市的电子信息、汽车制造、装备制造等产业,今年年初更是有来自上海的超过200亿的项目落户。 “国际范儿”又怎么讲呢? 合肥其实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内陆省会城市,国际化程度并不高,虽然有在世界上都拿得出手的科研成果,还有被吸引来的外国人,但跟东部江浙沪的“国际范儿”没法比: 合肥的进出口总额相当于南京的1/3和杭州的1/4; 在合肥投资的世界五百强企业数量也大致为南京的1/5和杭州的1/3; 合肥入驻的国际一线品牌数量、机场国际航线数量等均与南京、杭州有较大差距。 加入东部长三角,可以让“洋气”的上海、南京等带着合肥“开开眼界”,给合肥一个出海通道。要知道,无论是在产业、商业层面,还是文化交流层面,对于一个深藏于内陆的中部省会城市来说,都非常重要! 国家给合肥的第二份大礼是高铁,这也是时代给予各个城市的红利。城市竞争的本质是争夺客流、物流与资金流,高铁是所有这些“流”的重要基础设施。没有便利的交通,再强大的城市也伸展不开,只能是地图上的一个黑点,并不能拉成线,铺成面。 合肥东部的“包邮区”江浙沪的交通便利程度自不必多言,西边的武汉自古以来就有“九省通衢”之称,靠着密集编织的铁路网向四面八方伸展而去,而北部的郑州,南部的长沙、南昌等早在绿皮火车时代就已经算得上交通便利,同时它们也是重要的交通节点。 只有合肥,在“四纵四横”时代只接入了沪汉蓉一个干线通道。 但到了“八纵八横”时代,以合肥为中心突然冒出一个华丽丽的“米字型”规划——除了沪汉蓉,合肥还接入了京深高铁、合福高铁、合杭高铁、合郑高铁、合蚌连高铁,未来凭借这个“米字型”规划,从合肥可1小时到南京、3小时到上海。 由此,合肥成为交通上的新贵族,更方便地楔入长三角城市群。 4 合肥能堪大任吗? 说完了东边,再来看西边。 中部六省工业基础较为雄厚,人力资源丰富,近几年依靠东部的产业转移,后发优势越来越明显,同时投资和消费潜力巨大,是中国经济发展的“腰板”。其中,以武汉、长沙、南昌为中心构成的长江中游城市群优势更为突出。 合肥在中部省会城市中最靠东,地理位置最为特殊,在积极融入长三角的同时,也要向西看。 但与长三角诸城市不同的是,由于中部城市有着同样的发展基础、资源禀赋、发展环境等,所以合肥与中部各城市产业结构相似度太高了!这就意味着,大家很可能都去抢同一种资源。 尤其是主导产业重合度很高,基本都是以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为主,这不禁让人疑惑,合肥与武汉、长沙、南昌等能愉快的玩耍吗? 过去,四城市之间确实闹得不太好,甚至为了争抢资源,开辟消费市场而狼烟四起。比如2004年—2010年,武汉、合肥之间就有“白色家电中心”之争,最后以国内外家电巨头基本落户合肥告终。 随着经济的日益发展,产业分工的日益细化,4城在相同的产业结构中虽然还存在激烈竞争,但也有了相当大的合作空间。 它们各自形成了独特的优势,都掌握了一些好牌,比如: 合肥不但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得有声有色,而且是我国的“家电产业基地”; 武汉的武大跟华科造就了世界的“光谷”,光纤光缆生产规模全球第一,黑色金属冶炼及加工、电子设备制造等已经在圈内具备了绝对优势; 长沙的工程机械产业在全国独领风骚,聚集了三一重工、中联重科等龙头企业,湖南卫视的文化娱乐在中部也是做得最好的; 南昌航空工业位居全国前列,南昌航空工业城是世界三大航空研发基地之一,能媲美美国西雅图和法国图卢兹,另外南昌的农副产品加工优势也很明显。 即便是四城都狠抓的产业,也不用只在一口锅里抢饭吃了,因为经济发展让消费者的选择趋于多元化、个性化,比如作为中部一大特色的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合肥有江淮,武汉的东风和通用为扛鼎品牌,长沙是比亚迪、上汽大众、北汽福田等在中部的重要基地,南昌则有江铃汽车。这些品牌在发展规模、消费者定位、产品系列等方面都有很大不同。 而近几年,四城的“抱团”合作也早已展开:工商政务信息能共享、住房公积金异地互认互贷、医疗卫生政策合作、统一创业互惠政策......如果未来能进一步展开更深层次的合作,尤其是产业合作,那同一产业还能达到规模经济的效果。 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他们也有了各自的主攻方向: 合肥在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得天独厚,其他3城没法比; 南昌作为与长三角、珠三角和闽东南三角都毗邻的城市,邻近效应十分明显; 武汉、长沙在区位上虽然不如合肥、南昌有优势,但交通枢纽的地位、较为发达的商贸,对外资有较强吸引力。 所以,对于合肥来说,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东西两边都有不错的机遇。郑州、南京、南昌、武汉之间这个贯通东西的关键位置,也正缺一个颇具影响力的大城市圈,未来的合肥能担此大任吗? 合肥面临的挑战和压力无疑是巨大的,尤其是工业方面仍然存在大而不强、三产薄弱、软实力不强等发展短板。 如果合肥在此后发展中只是按照传统发展模式追赶,那永远都会差人一步,极有可能在长三角城市群中被冷落,同样,在中部地区也会被区域龙头武汉、长沙等处处压制,从而被边缘化。 合肥现在的逆袭靠的是“创新”这把利器,未来,关键还在创新。 合肥,值得期待!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论坛

本版积分规则

渝ICP备19009968号|公安备案号50010502000023|手机版|中科大家长网

GMT+8, 2024-11-28 10:40 , Processed in 0.152792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