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大家长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论坛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843|回复: 4

[转帖] 国内一流高等工科教育缺钙?

[复制链接]
大裤子 发表于 2012-12-31 19:36: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是清华精仪系的博士
原标题:我这几天的挫败感
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
首先有一个课程的作业,需要用ANSYS对一个小零件做简单的静力学校核。我努力回想以前做过的类似的实验过程,最后得到了应力、应变和总变形图,算是完成了这个作业。
第二天,我爸一个铁哥儿们的儿子,一直在北京工作,我平时管他叫哥哥,给我打了个电话。他说有一个工作上的小事情,想让我帮他做,正好锻炼一下我。一个升降装置,用于托送电工进行高空作业,需要进行结构校核。我粗略一想有点思路,感觉不太难,于是满口答应。我哥要求我在一天之内算完了发给他,不限制使用的软件类型。
我兴致勃勃地打开那个由500多个零件装配成的Pro/E装配体,发现问题比我想象的要棘手得多。首先,我只会对单独零部件进行受力分析,如果要对装配体进行分析,我不知道怎么设置螺栓连接、铆接等的约束或接触条件,如果是单独拆开分析,那也太复杂了吧;更难解决的是,按照我的理解,应当分为静力学分析和动力学分析两部分,动力学分析尤其重要,但我从来没做过。我去图书馆借了好几本书,上面关于结构动力学分析的部分,看得我晕头晕脑。
我问了嫡系的和周围实验室的很多师兄,纷纷表示不太拿手;又在qq上向我几位在其他高校的同学描述了这个实际工程问题,没有一个人表示可以独立完成这个task。
我最后只好垂头丧气地告诉我哥,我做不了,我能给他的只有其中几个主要部件的静力学分析结果。我哥似乎早有所料,但仍然惊讶地说,你们平时搞机械设计不考虑可靠性吗,怎么会没做过这个,起码也会简单的吧。他比我大十来岁,当时念的只是一般的大学,但他没想到我现在在机械设计方面的能力和他当年差不多。
我感到从未有过的挫败感,这几天压在我心上。我知道一个人从走上工作岗位到完全适应、胜任岗位,需要一定的磨炼,也听人说过,其实学校里学的大部分知识都用不到,工作时真正要靠的是操作经验。但我没有想过我的实际能力与我的设想之间差别有那么大。
也许我没有找对人,我所认识的人都不太接触这方面的工作。可是我总是会想起我哥说的那句话——你们搞机械设计不会考虑可靠性吗,而且这看起来的确像是我们应该会做的事情。
也许是时间太紧迫,如果给我足够的时间和资源,我最后能够捣腾出来。可是对于这样一个问题,应该占用那么多时间吗?我难道不应该具有与此相关的基础和经验吗?
也许有人说,清华藏龙卧虎,我在这里水平太次。但我可以确定地说,最起码我能够代表精仪系学生的平均水平。尽管我有一个失败的电路小学期,有那么几门惨不忍睹的70+分数,但我也曾经在不少大作业或者专题研究中做过大腿。尽管我的科研资历不值一提,但科研做得比我少的不在少数。况且我也找过其他人,没能得到什么有力的帮助。
这些理由都不能安慰我。有不少学长和同学吐槽过我们系的教学观念和培养计划,直到今天我才感到改善的需要有多么迫切。我学过传热和流力,但我对热场、流场的仿真无从下手,更别谈多场耦合了,而现在这些是我必须掌握的;我学过控工,但我从没做过实际的机电控制;我按照幼儿园模式的实验指导书做过很多实验,用过很多软件,但我遇到类似的工程问题时,仍然找不到头绪。我好像什么都学过一点,都知道一点,这些课的分数都还算可观,我却不会利用这些知识。
最让我感觉收获颇丰的一次是高志老师的小学期。每天忙得团团转,各种抱怨,可最后学到的绝对是真材实料,因为我们的图纸能够直接拿去加工派上用场。说到底,那四周我也不过是设计了一个高杆灯提升装置,其中完全意义上属于我自己的设计也就一个蜗杆减速箱。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所体会到的很多东西,是我在大学里最宝贵的一笔财富。惭愧的是,由此也能看出我的能力是多么匮乏了。
我哥给我的那个任务,我如果用本科的机设和材力知识,能够一一解决轴、梁、齿轮、轴承、螺栓组等校核问题,可是在这个时代,还要用这种方式来解决吗?今天在田凌老师的课上,各组同学做presentation,我们见识到了很多大牛,但都是有过大量工作经历的。他们能够利用各种工具顺利地解决问题,并对别人的方案提出质疑和改进建议。我问其中一位,结构动力学分析可以利用哪个软件,他建议ABAQUS或ANSYS,初步思路脱口而出。
这学期老季给我们讲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本来沿用他一直以来的课件。10月份的时候,我们实验室来了一位德国教授Rudolph,专门搞相似性设计。老季把他请到课堂上为我们办了两次讲座,我们听得云里雾里。Rudolph走后,老季打开课件,突然什么都不想讲了,一脸的无力和失望。他说,和这么多外国教授交流之后,回头看我们学的东西,根本算不上“现代设计”了。国外早就过时的东西,国内却还没有普及。他想改变一下讲课的内容和方式,但不知道能否做到,现在对我们的唯一要求就是多看外文文献,多思考多发问。实验室邀请各国教授来访问,就是想为我们带来新的思想、新的理论,从philosophy层面得到改善和发展。
在和田凌老师交谈时,她也提到现在清华大部分学生不会思考,只会按部就班地完成任务,很难从中得到自我提高。我作为这大部分中的一员,实在不敢正视她的眼睛。
不少老师都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并且尝试做出改变,只是收效甚微。尤其是我的老板季老师,眼界很全局化很与时俱进,他每次都在组会上强调这个问题,带着些许茫然无奈。想到这里,我不知道应该侥幸还是叹息。
从7月份开始,实验室陆陆续续请来了数位外国教授。他们的报告和paper我都似懂非懂,不是语言上的障碍,而是在理论和方法上真的难以理解。我越发感到,有必要走出去看一看。
在与荷兰的van Tooren教授及他的学生van Dijk交流的时候,感触很深。遇到一个大型project,他们首先要用visio或类似的软件做流程图,其实更像是我们学过的那种IDEF图。他们会把各个模块的地位和相互关联先考虑清楚,然后分工合作,所以他们给人的感觉真的就是cooperate,清晰、合理、快速、高效,从来用不着熬夜或加班。目前在我所看到的各个实验室里,做项目都称不上协同工作,每个人自己忙自己的,有的甚至完全不了解同一个课题组的师兄在研究什么,这就是项目管理上的问题了。而实际中的科研课题,一般都是分成好几个子课题或子模块,然后交给不同的研究生,在这种管理方式下,每个子课题之间的耦合关系似乎显得不那么重要。所以我觉得一个有能力的老板,不仅要科研业务水平过硬,也要有高瞻远瞩的眼光和战略。也许老板们自己心中都有着一定的规划,但我觉得有必要让整个项目组的人都有所了解。
上面絮絮叨叨说了这么多,挺乱的,理一下思路,学生的培养方法有问题,实验室项目的管理方式有问题,但不管怎么说,自己肯定有问题。说完了客观因素,到了该反省自己的时候了。
在本科阶段,我没有付出全部的努力。对于我感兴趣的课程,我专心致志,全力对待,自然也体会到了其中的乐趣。而对于很多我不感兴趣甚至厌恶的课程,在GPA时代我还能硬着头皮啃下去,到了大四我就完全放松了,作业、实验都是草草完成,得过且过。于是我的能力和我的完成质量一样,越来越“水”。我相信不少人和我一样,甚至态度比我更随意。
而当我接到一个工程任务的时候,当我给出的结果将具有法律效应的时候,当我真正意义上要负起责任的时候,当我不可能再懒散随意对待这些的时候,我尝到了苦果。
我感觉我像是被清华惯坏了,很多人都似乎被惯坏了。与很多外校的学生相比,与非清本的研究生同学们相比,我们这群人少了一股钻研劲儿。不过,清华里还是有很多善于钻研的人的。比如夏焕雄师兄,连程嘉老师都佩服他的科研态度和能力,说他不仅有悟性,而且肯下功夫。
我已经为高等数值分析这门课困扰了好几个月。我从来没遇到过这样一门课,一节课难得听懂几句话,写作业照着答案都不知道自己在抄什么,课后要看很久的书才能大致明白这个算法的本质。我半开玩笑半叹气地对周围的同学说,智商捉急,我还是不适合学这种20世纪80年代的先进东西,还是学牛顿那套东西比较习惯。现在我真是觉得,何止智商捉急啊,态度真是让我自己捉急、汗颜。
一个年轻人,对新的有用的东西没有求知欲,肯定不是好事情,甚至是可怕的。日子不能就这么一天天过下去。博士要有博士的姿态,年轻人要有年轻人的作风。总之,要有所改变。
2012-12-18 20
http://blog.renren.com/share/276059913/14967009356
神仙鱼 发表于 2013-1-2 10:36:01 | 显示全部楼层
收藏了。值得好好思考的一个问题。
我心飞扬 发表于 2013-1-2 11:07:14 | 显示全部楼层
收藏了,让孩子好好看看!
境由心生 发表于 2013-1-5 11:51:2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心飞扬 发表于 2013-1-2 11:07
收藏了,让孩子好好看看!

是的,应该让孩子好好看看
一生何求 发表于 2013-1-5 13:48:45 | 显示全部楼层
精仪系的 不知科大咱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论坛

本版积分规则

渝ICP备19009968号|公安备案号50010502000023|手机版|中科大家长网

GMT+8, 2024-11-24 16:43 , Processed in 0.171740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