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大家长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论坛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466|回复: 10

[转帖] 中国人却什么(下)

[复制链接]
晚秋归来 发表于 2012-1-17 08:41: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晚秋归来 于 2012-1-17 08:43 编辑

五,从头脑方面看中国人缺少精神性

说我们不重视精神本身的价值,这是一个婉转的说法。换一个直截了

当的说法,我要说中国人、中国文化缺少精神性,或者说精神性相当
弱。所谓精神性,包括理性和超越性两个层次。理性属于头脑,超越
性属于灵魂。所以,精神性之强弱,可以从头脑和灵魂两个层次来
看。

精神性的一个层次是理性。通俗地说,有理性即有自己的头脑。所谓

有自己的头脑,就是在知识的问题上认真,一种道理是否真理,一种
认识是否真知,一定要追问其根据。从总体上看,西方人在知识的根
据问题上非常认真,而我们则比较马虎。

熟悉西方哲学史的人一定知道,西方哲学家们极关注知识的可靠性问

题,尤其是近代以来,这方面的讨论成了西方哲学的主题。如果要对
人类知识的根据追根究底,就会发现其可靠性面临着两大难题:第
一,如果说与对象符合的认识才是真知,可是对象本身又永远不能在
我们意识中出现,一旦出现就成了我们的认识,那么,我们如何可能
将二者比较而判断其是否符合?第二,我们承认经验是知识的唯一来
源,同时我们又相信在人类的知识中有一种必然的普遍的知识,它们
不可能来自有限的经验,那么,它们从何而来?康德以来的许多西方
哲学家之所以孜孜于要解决这两个难题,就是想把人类的知识建立在
一个完全可靠的基础上,否则就放心不下。相反,中国的哲学家对这
类问题不甚关心,在中国哲学史上,从总体上怀疑知识之可靠性的只
有庄子,但基本上没有后继者。知识论是中国传统哲学最薄弱的环节
之一,即使讨论也偏于知行关系问题。宋明时期算是最重视知识论
的,可是所讨论的知识也偏于道德认识,即所谓“德行之知”。程朱
的格物致知的“知”,陆王的尽心穷理的“理”,皆如此,分歧只在
悟道的途径。


在哲学之外的情况也是这样。在西方,具有纯粹的思想兴趣、学术兴
趣、科学研究兴趣的人比较多,他们在从事研究时只以真知为目的而
不问效用,正是在他们中产生了大思想家、大学者、大科学家。中国
则少这样的人。以效用为目的的研究是很难深入下去的,一旦觉得够
用,就会停下来。同时,唯有层层深入地追问根据,才能使理论思维
趋于严密,而由于中国人不喜追根究底,满足于模棱两可,大而化
之,所以理论思维不发达。此外,本来意义上的热爱真理也源于在知
识问题上的认真,因为认真,所以对于自己所求得的真知必须坚持,
不肯向任何外来的压力(政府,教会,学术权威,舆论,时尚)屈
服。中国曾经有过许多为某种社会理想献身的革命烈士,但不容易出
像苏格拉底这样为一个人生真理牺牲的哲学烈士,或像布鲁诺这样为
一个宇宙真理牺牲的科学烈士。

六,从灵魂方面看中国人缺少精神性

精神性的另一个层次是超越性。通俗地说,有超越性即有自己的灵

魂。所谓有自己的灵魂,就是在人生的问题上认真,人为何活着,怎
样的活法好,一定要追问其根据,自己来为自己的生命寻求一种意
义,自己来确定在世间安身立命的原则和方式,决不肯把只有一次的
生命糊涂地度过。而一个人如果对人生的根据追根究底,就不可避免
地会面临诸如死亡与不朽、世俗与神圣之类根本性的问题,会要求以
某种方式超越有限的肉体生命而达于更高的精神存在。从总体上看,
我们在生命的根据问题上也远不如西方人认真。

有人说,人生哲学是中国哲学的最大成就,中国哲学在这个方面非常

丰富和深刻,为世界之最。从比重看,人生哲学的确是中国哲学的主
体部分,而在西方哲学中则好像没有这么重要的地位。若论人生思考
的丰富和深刻,我仍觉得中国不及西方。我想着重指出一点:中西人
生思考的核心问题是不同的。西方人的人生思考的核心问题是:为什
么活?或者说,活着有什么根据,什么意义?这是一个人面对宇宙大
全时向自己提出的问题,它要追问的是生命的终极根据和意义。所
以,西方的人生哲学本质上是灵魂哲学,是宗教。中国人的人生思考
的核心问题是:怎么活?或者说,怎样处世做人,应当用什么态度与
别人相处?这是一个人面对他人时向自己提出的问题,它要寻求的是
妥善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所以,中国的人生哲学本质上是道德哲
学,是伦理。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呢?我推测,很可能是因为对死抱着不同的态

度。对于西方人来说,死是一个头等重要的人生问题,因为在他们看
来,死使人生一切价值面临毁灭的威胁,不解决这个问题,人生其余
问题便无从讨论起。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把哲学看做预习死的一种活
。自古希腊开始,西方哲学具有悠久的形而上学传统,即致力于寻
求和建构某种绝对的精神性的宇宙本体,潜在的动机就是为了使个人
灵魂达于某种意义上的不死。至于在基督教那里,所谓上帝无非是灵
魂不死的保证罢了。中国人却往往回避死的问题,认为既然死不可逃
避,就不必讨论,讨论了也没有用处。在这个问题上,哲学家的态度
和老百姓一样朴素,所以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庄子“以死
生为一条”,抱的也是回避的态度。从死不可避免来说,对死的思考
的确没有用处,但不等于没有意义,相反具有深刻的精神意义。事实
上,对死的思考不但不关闭、反而敞开了人生思考,把它从人生内部
事务的安排引向超越的精神追求,促使人为生命寻找一种高于生命本
身的根据和意义。相反,排除了死,人生思考就只能局限于人生内部
事务的安排了。中国之缺少形而上学和宗教,原因在此。儒家哲学中
的宇宙论远不具备形而上学的品格,仅是其道德学说的延伸,然后又
回过头来用做其道德学说的论证。所谓“天人合一”,无非是说支配
着宇宙和人伦的是同一种道德秩序罢了。

由于同样的原因,我们中国人缺少真正的宗教感情。当一个人的灵魂

在茫茫宇宙中发现自己孤独无助、没有根据之时,便会在绝望中向更
高的存在呼唤,渴望世界有一种精神本质并且与之建立牢固的联系。
这就是本来意义的宗教感情,在圣奥古斯丁、帕斯卡尔、克尔凯郭
尔、托尔斯泰身上可以看见其典型的表现。我们对这样的感情是陌生
的。我们也很少有真正意义上的灵魂生活,很少为纯粹精神性的问题
而不安和痛苦,很少执著于乃至献身于某种超越性的信念。因此,
们中很难产生精神圣徒,我们的理想人格是能够恰当处理人际关系的
君子。也因此,我们缺少各种各样的人生试验者和精神探险家,我们
在精神上容易安于现状,我们的人生模式容易趋于雷同。

总起来说,我们缺少头脑的认真和灵魂的认真,或者说,缺少广义的

科学精神和广义的宗教精神。

七,其他弱点可追溯到精神性的缺少
我们在其他方面的缺点往往可以在精神性之缺乏中找到根源,或至少

找到根源之一。

例如,为什么我们不把个人自由本身看做价值和目的,而仅仅看做手

段呢?道理很简单,如果一个人不觉得有必要用自己的头脑思考问
题,思想自由对他就确实不重要;如果他不觉得有必要让自己的灵魂
来给自己的人生做主,信仰自由对他就确实不重要。关于这一点,梁
淑溟说得很传神:中国人“对于西方人的要求自由,总怀两种态度:
一种是淡漠的很,不懂得要这个作什么,一种是吃惊得很,以为这岂
不乱天下!”另一面呢,“西方人来看中国人这般的不想要权利,这
般的不把自由当回事,也大诧怪的”。因为他们一定会觉得,一个人
如果在对世界的看法和对人生的态度上都不能自己做主,活着还有什
么意思。哈耶克确实告诉我们:自由之所以重要,正是因为人人生而
不同,每个人的独特性是每个人的生命的独特意义之所在;而强制之
所以可恶,正是因为它把人看成了没有自己的思想和自己的灵魂的东
西。奇怪的是,在当前的哈耶克热中,人们对他的这种价值立场很少
关注,往往把他的理论归结成了经济自由主义。

又例如,梁启超曾经提出一种很有代表性的意见,认为中国人在精神

的层面上最缺少的是公德,即对社会的责任心。在我看来,其原因也
可追溯到中国人缺少真正的灵魂生活和广义的宗教精神,因此而没有
敬畏之心,没有绝对命令意义上的自律。我们不但不信神,而且不信
神圣,即某种决不可侵犯的东西,一旦侵犯,人就不再是人,人的生
命就丧失了最高限度和最低限度的意义。灵魂的严肃和丰富是一切美
德之源,一个对自己生命的意义麻木不仁的人是不可能对他人有真正
的同情之感、对社会有真正的责任心的。

我想再对中国知识分子问题说几句话。我常常听说,中国知识分子的

弱点是缺乏社会承担和独立品格。据我看,表面上的社会承担并不
缺,真正缺的是独立品格,而之所以没有独立品格,正是因为表面上
的社会承担太多了,内在的精神关切太少了。我并不反对知识分子有
社会责任心,但这种责任心若没有精神关切为底蕴,就只能是一种功
利心。我们不妨把中国知识分子与俄国知识分子做一个比较。俄国知
识分子在社会承担方面决不亚于我们,他们中的许多人为此而被流
放,服苦役,但是,他们同时又极关注灵魂问题,这使得他们能够真
正作为思想家来面对社会问题。只要想一想赫尔岑、车尔尼雪夫斯
基、陀斯妥耶夫斯基、舍斯托夫等人,你们就会同意我的说法。一个
人自己的灵魂不曾有过深刻的经历,则任何外部的经历都不可能使他
深刻起来。譬如说,中国知识分子在“文革”中所遭受的苦难也许不
亚于俄国知识分子在沙皇专制下或斯大林专制下所遭受的,可是,直
到今天,我们没有写出一部以“文革”为题材的优秀作品,哪怕能够
勉强与陀斯妥耶夫斯基的《死屋手记》、帕斯捷尔纳克的《日瓦戈医
生》、索尔仁尼琴的《古拉格群岛》相比,这恐怕不是偶然的。

八,原因和出路

最后我想提出一个问题。应该说,人性在其基本方面是共通的。人是

理性的动物,在此意义上,人人都有一个头脑,都有理性的认识能
力。人是形而上学的动物,在此意义上,人人都有一个灵魂,都不但
要活而且要活得有意义。这本来都属于共同的人性。事实上,无论西
方还是中国,都有人对于知识的根据问题和人生的根据问题持认真态
度,而特别认真的也都是少数。那么,为什么在西方,人性中这些因
素会进入民族性之核心,并成为一种文化传统,而在中国却不能呢?
我承认,对这个问题,我尚未找到一个满意的答案。我相信,造成这
种差别的原因必是复杂的。不管怎样,作为综合的结果,中国文化已
经形成了其实用品格。值得注意的是,一旦形成之后,这种文化便具
有了一种淘汰机制,其发生作用的方式是:对实用性予以鼓励,纳入
主流和传统之中,对精神性则加以排斥,使之只能成为主流和传统之
外的孤立现象。

王国维的遭遇便是一个典型例证。在他的个性中,有两点鲜明的特

质。一是灵魂的认真,早已思考人生的意义问题并产生了困惑。二是
头脑的认真,凡事不肯苟且马虎,必欲寻得可靠的根据。这两点特质
结合起来,为灵魂的问题寻求理性的答案的倾向,表明他原本就是一
个具备哲学素质的人。因此,他与德国哲学一拍即合就完全不是偶然
的了。可是,他对哲学的这种具有强烈精神性的关注和研究在当时几
乎无人理睬,与严复的实用性的译介之家喻户晓适成鲜明对照。他后
来彻底钻进故纸堆,从此闭口不谈西方哲学乃至一切哲学,我认为应
该从这里来找原因。在他的沉默和回避中,我们应能感觉到一种难言
的沉痛和悲哀。可以说,淘汰机制的作用迫使他从较强的精神性退回
到了较弱的精神性上来。

这里有一个恶性循环:精神性越被淘汰,实用品格就越牢固;实用品

格越牢固,精神性就越被淘汰。出路何在?依我看,惟有不要怕被淘
汰!本来,怕被淘汰就是一种实用的计算。如果你真的有纯粹精神性
追求的渴望,你就应该坚持。我希望中国有更多立志从事纯哲学、纯
文学、纯艺术、纯学术的人,即以精神价值为目的本身的人。由于我
们缺乏这方面的整体素质和传统资源,肯定在很长时间里不能取得伟
大成就,出不了海德格尔、卡夫卡、毕加索,这没有关系。而且,如
果你是为了成为海德格尔、卡夫卡、毕加索才去从事这些,你就太不
把精神价值当做目的而是当做手段了,你的确最好趁早去做那些有实
用价值的事。我相信,坚持纯粹精神性追求的人多了,也许在几代人
之后,我们民族的精神素质会有所改观,也许那时候我们中会产生出
世界级的大哲学家和大诗人了。




分享到:        | 转发到微评 | 回复 | 引用

902896 发表于 2012-1-17 09:14:26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了思考才有可能走出人性的弱点
 楼主| 晚秋归来 发表于 2012-1-17 09:22:19 | 显示全部楼层
902896 发表于 2012-1-17 09:14
有了思考才有可能走出人性的弱点

有了纯精神思考,才能走出纯实用的低层次价值追求误区。
日丽风和 发表于 2012-1-17 11:02:46 | 显示全部楼层
晚秋归来 发表于 2012-1-17 09:22
有了纯精神思考,才能走出纯实用的低层次价值追求误区。

感谢楼主转发的精彩的帖子。现在社会物化严重,重物质轻精神,物欲横流,道德滑坡,金钱至上,有钱能使磨推鬼。物质富有了,精神却贫乏了。
鸳鸯 发表于 2012-1-17 17:14:30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楼主转发的精彩的帖子。读了两遍,没有完全读懂,但多少也能引发一些思考。当代中国“道德失灵,社会失范”,确实与人们过分注重在物质家园耕耘,而不太注重在精神家园耕耘有很大关系。
其安“情与 发表于 2012-1-17 21:28:48 | 显示全部楼层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是初中学的《政治经济学》里的知识     有时候    看你怎么用  这知识在某些领域是“通用”的    要看的是咱该如何运用知识!  
其安“情与 发表于 2012-1-17 21:33:22 | 显示全部楼层
纯精神的,如果不是建筑在基础的领域上、 现实的沃土中 。只会是空中楼阁、无源之水、无根的树和草 !根本不值得去推敲的,所以,经历过、再经过思考、 经过检验的精神财富。才是有益于人类进步、发展的!!!
 楼主| 晚秋归来 发表于 2012-1-18 09:40:08 | 显示全部楼层
山东风和日丽 发表于 2012-1-17 11:02
感谢楼主转发的精彩的帖子。现在社会物化严重,重物质轻精神,物欲横流,道德滑坡,金钱至上,有钱能使磨 ...

中国缺乏的是对纯粹理性的精神追求和价值信仰。
 楼主| 晚秋归来 发表于 2012-1-18 09:44:40 | 显示全部楼层
鸳鸯 发表于 2012-1-17 17:14
感谢楼主转发的精彩的帖子。读了两遍,没有完全读懂,但多少也能引发一些思考。当代中国“道德失灵,社会失 ...

中国传统文化从来都重视道德建设,只是这种道德建设是在现实中应用的道德规范,旨在规范人的行为,绝不是独立的纯粹人格道德理念。
 楼主| 晚秋归来 发表于 2012-1-18 09:51:57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安“情与 发表于 2012-1-17 21:33
纯精神的,如果不是建筑在基础的领域上、 现实的沃土中 。只会是空中楼阁、无源之水、无根的树和草 !根本不 ...

纯精神的基础不是物质,而是人的心灵本身,是先天存在又经后天的价值修炼形成的,是纯形式的,因而是永恒的,是不因外在的影响而变动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论坛

本版积分规则

渝ICP备19009968号|公安备案号50010502000023|手机版|中科大家长网

GMT+8, 2024-11-24 20:59 , Processed in 0.147436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